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这对于延续中华文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
一、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国家主席习近平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古往今来,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无不把历史看作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历史充满着敬畏之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爱我中华必须知我中华。
1、中华文明是5000年或是7000年
中华文明5000年是怎么来的?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以黄帝为起点记叙中国的历史而形成的。其实,司马迁明确告诉后人,他只写“上起黄帝,至于麟止”的历史,之前还有伏羲作《易》八卦。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明言:“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司马迁本人也认为中华文明史不应该从黄帝时开始。鲁迅曾评说:司马迁“终成《史记》一百三十篇,始于黄帝,中述陶唐,而至武帝获白麟止。”
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及考古发现,我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教授生前曾提出要重建中国古史,他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把中国古史的框架、脉络概括为:“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启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 他还提出了中国国家起源与发展阶段三部曲的概念,即“古国—方国—帝国”【1】的发展历程。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并不是一两代人或三五代人就能创造出来并基本形成气候的。其往往是历史因素、政治因素、人文因素、经济因素和地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经过较长时期的“遗传”和“变异”,不断阴阳交错的结果。因此,我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清楚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历史学家研究以及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不是5000年,而是7000年。中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人文始祖是7000年前的伏羲(又称太昊)。伏羲之前虽有盘古氏开天辟地、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上树栖居,盘古、燧人、有巢,是否确有其人,年代久远,难以考究。可距今7000年的伏羲太昊氏,应该说是确有其人。
2、伏羲是中华文明可考的“斯文鼻祖”
早在先秦时期,伏羲就已经被国人确认定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斯文鼻祖”。《尚书》:“古者伏牺氏之天下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世经》:“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中国史籍记载的人文始祖,与伏羲同时代还有女娲,之后才到神农,再到黄帝、炎帝和蚩尤。伏羲时代是中华民族可考的历史。
中华民族为什么自古以来就尊称伏羲为“百王之先”、“三皇之首”、“斯文鼻祖”。因为7000年前的伏羲或伏羲时代,即首开中华文明之先河。中国史籍记载伏羲或伏羲时代的创造发明,我将其归纳为八组,即是:1、观天象 制历算;2、结网罟 驯家禽;3、兴庖厨 行医药4、画八卦 刻书契;5、定姓氏 制嫁娶;6、兴管理 造干戈;7、化蚕制衣 制乐创歌;8、建都宛丘 以龙纪官。
据说伏羲出生于甘肃,游牧到东部,他统一东部平原后,建都于宛丘,即今天的河南淮阳县。伏羲画地之制,“立九部,百官立”,并根据需要建立起最初的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团结,增进合力,使大家有一个共同标志,伏羲氏综合了各氏族的图腾特点,如马的头、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等,把它们结合在一块,形成了一个各氏族部落共同的图腾——龙。这就是龙的来历,龙的含义。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由此而来。龙的精神一直是鼓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是促进全国统一的旗帜,是增强民族团结的灵魂。
3、怎么认识苏秉琦教授提出中国古史的框架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即是说,超出一百万年前,中国这块土地上就有早期能人活动,有了人类的文化。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更新世初期,古人类就开始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的黄土高原,西南的云贵高原等都留下了从能人到直立人再到智人的足迹。
上万年的文明起步:即在一万多年前,我们的先民逐渐从渔猎、采集生活转入农耕生活,开始定居,开始种植水稻和烧制陶器。他们从穴处群居的群婚生活走向地面,用木石建造石筑式、土筑式和干栏式的房屋,开始了聚落式的对偶婚生活。而且因为食物有了保障,农闲之时可以发明创造,改进工具,发展生产。从此跨入了“文明”的门槛。
五千年的古国:在五千多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陆续出现了一些方国──城邦国家,由于争夺耕地与牧场,发生了大规模的部族战争,母系制社会让位于父系制社会,青铜器与铁器先后出现。这就是传说中的炎帝、黄帝、蚩尤时代。黄帝因战胜炎帝、蚩尤而做了天下盟主。以及黄帝之后部落联盟式的尧、舜、禹时代及夏、商、周三代,都是中华大地上存在的古老国家。
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即是说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起,2000多年来,虽然其间也有内乱和分割,朝廷不断更替,但中华民族已经连成一个整体,各个民族或人群,已经是谁也离不开谁了。这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4、“东蒙”与“氐羌”: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源头
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历史学家研究以及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有两大历史源头,一是上古时期生活于我国东部的“东蒙”人,一是上古时期生活于我国西部的“氐羌”人。“东蒙”人即是古苗人或现代苗族的先民,“氐羌”人即是古华夏人或现代汉族的先民。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中的伏羲太昊、少昊以及蚩尤属于东部的“东蒙”集团,神农、炎帝、黄帝属于西部的“氐羌”集团。上古时期东部“古苗人”和西部“古羌人”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来源。中国56个民族,除少数跨国而居和个别后来才迁居中国的民族外,都与上古时期东部“古苗人”和西部“古羌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历史渊源关系。
我们知道,在世界人类文明中,东方文明是先于西方文明的。具有“法兰西思想之父”之称的伏尔泰在《道德论》中写道:“作为一个哲学家,如果你想知道地球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得先把眼睛转向东方——那是一切艺术的摇篮,西方的一切都应归功于它。”【2】法国牧师萨维纳在他出版的中外第一部《苗族史》中更是说了一句大实话:“当整个西欧还处在原始状态的时候,中国人在4000前就已经开始书写自己的历史了。”【3】即便是中期文明,唐宋元明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或人口,中国在世界上都是第一强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东方文明是先于西方文明的,中国文明是先于英法德美俄等国家的文明的。
在中国中华文明中,东部文明也是先于西部文明的。从中国史籍记载、考古发现和学界研究考证来看,上古居住在东部的“东蒙”人比居住在西部的“氐羌”人还要早出1000多年。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列表第三》中曾感叹说:“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这种方位地运之说,从历史上看,确系如此。黄帝打败蚩尤、秦国打败楚国、刘邦打败项羽,都证明司马迁说的“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是符合实际的。东部文明先于西部文明,也得到一百多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早一万多年前,居住在我国东南部的“东蒙”人就已经在“口朝黄土背朝天”地经营稻作农业了,已经开始烧制陶器了。
从我国考古发现来看,上古“东蒙”人所创造的文化,从距今约9000年前的贾湖文化起,历经后李文化(距今约8300年)、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良渚文化(距今约65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年)等,都是上古时期“东蒙”即古苗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5000年前著名的涿鹿大战,是相对落后的“氐羌”部族打败了先进的“东蒙”部族,是游牧部族打败了农耕部族。
国内外学界普遍认为,苗、瑶、畲等少数民族源于上古时期的“东蒙”集团,汉族以及藏、彝、羌等民族源于上古时期的西部“氐羌”集团。
苗族历史发展的起点比较高。诚如《贵州通志·土民志》记载说:“夫苗族之在中国,论者谓尚在汉族之先,彼族君长如蚩尤者,明乎天道……实始造兵为剑矛戟以威天下,其才横绝一代。又如中国周秦之刑法,亦实始于苗族。由此观之,苗族之开化亦与汉族同时。徒以涿鹿之战后,一蹶而不能复振……以至日渐退化,保残喘于一隅。”这一记述是符合苗族历史发展的实际的。
关于华夏族即汉族源于西部“氐羌”,当然就有着更多的人类学资料,包括史籍记载资料、学人考证资料以及考古发现资料等,国人皆熟悉之。时间关系,不再赘述。
总之,上古时期的“东蒙”与“氐羌”,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源头。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作为两大源头的“东蒙”文化与“氐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中华文明早期“东蒙”文化影响“氐羌”文化较大,中期以后,“氐羌”文化影响东蒙”文化较大。
我之所以要谈这个问题,是希望让同志们了解:(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若以源于西部“氐羌”的黄帝打败“东蒙”人蚩尤为起始,中华文明即为5000年,若以“东蒙”以龙纪官的伏羲太昊氏为起始,中华文明即为7000年。
对现当代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只能统称为中华民族,不能再称为“炎黄子孙”。对悠久的中国文化只能称中华文化,不能称为炎黄文化或华夏文化,因为中华民族才能覆盖中国境内的各民族,中华文化才能覆盖中国境内各民族创造的文化。
5、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众所周知,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几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文明发展进程一直没有遭受重大破坏的国家。诚如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才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4】
我们知道,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古印度于公元2000年前被雅利安人所征服,古埃及于公元前522年被波斯人征服,古罗马于公元前408年被西哥特人征服,古希腊于公元前388年被马其顿人征服。上述文明古国均灭于异族的入侵,导致其文化中断。唯有古老的中国,其灿烂而悠久的中华文化绵延不绝,成为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的唯一。
古老的中华文明流传自今,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遭到异族毁灭性的入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自中国产生文字纪事以来,修史作传,秉笔直书,以人为镜,可明得失,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历朝历代都会依据“中华传统”为前朝修史作传,记录之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人物或重大事件,使得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延绵不绝而得以保存下来了。
中华文明7000年,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有学人进行研究考证,认为大至经历了:三皇五帝阶段、文武周公阶段、孔孟兴起及诸子百家争鸣竞放阶段、儒释道与诸子百家交集阶段、儒释道与诸子百家理念形成阶段、宋明理学形成阶段和近现代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阶段。
也有人说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大致经历原始文化、夏商周文化、春秋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辽夏金文化、明清文化、近现代文化等时期。
中华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或每一个时期,都不是从头开始的,都是在承继上一个阶段或时期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各个阶段或时期,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卓越的贡献。比如,源头阶段即原始文化时期,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早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已逐步确立。 “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神农、炎帝、黄帝、蚩尤之前的中华民族的斯文鼻祖。三皇五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目前可考的中华民族文明初始的象征。
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二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三是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上的核心理念、
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东西方文化碰撞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前面说过,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东方文明是先于西方文明的。直至唐宋元明时期,中国在世界上都还是最强大的国家。但是,从十七、十八世纪开始,西方文明发展很快,当鸦片战争西方人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中国人才发现,西方工业文明反超了中国的农业文明。
中华文明起步早,又是唯一从未曾中断过的文明,但中华文明是以农业社会发展为背景的;西方文明起步晚,但西方文明是以工业社会发展为背景的。
当今世界是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世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要生存和发展,要保持自己的生机与活力,都必须要与整个世界保持开放、交流的状态,都必须广泛及时地学习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不断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观念中,比如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而中国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淡忘或不重视。自己的节日可以不过,“洋节”却过得轰轰烈烈;再比如,西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本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鄙视利益、耻于金钱的。在义与利的取舍上,总是以义为先,崇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但西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流入中国后,“一切向钱看”从经济领域泛化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都要讲等价交换,一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都被看着是金钱利益关系。有人落水,先权衡利弊再救人;看到歹徒抢劫,先谈好价格再抓歹徒。甚至有人摔倒,不敢帮扶,怕反被诬为推倒了对方。拜金主义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搞混乱了。还有官场上的腐败,舌尖上的安全,富人大量移民海外等等。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代社会是全球化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全球化本身就包含着一体化与多元化的矛盾。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如果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只能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在这方面是有着深刻教训的。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与此同时,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侵入,使得中国经济上去了,道德滑坡了,还有生态破坏了,贫富差距拉大了,文化全球化给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能不能够守住中华民族的根本灵魂与精神家园,正在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
三、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都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曾经说过: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一定要和本民族的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相结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现代化,或者不是这个民族或这个国家所需要的现代化。
1、中国需要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兴利除弊。我个人认为有这几个方面的工作比较得人心:一是提出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是下大力全面深化改革;三是严惩党内腐败(包括军内腐败);四是强调要传承和宏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每一项工作都事关着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全国人民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强力推动所带来的实际工作成效。这其中的震撼与力量,正感动并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
其他工作我们姑且不说,就说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反复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如果丢掉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在《精神文明导刊》上发表文章,题目为《天之降大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认为,习近平具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情怀,主要表现在:第一,特别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第二,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第三,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软实力;第四,特别强调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他认为,习近平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有三大贡献:一是站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且高的平台上,与时俱进地阐明了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二是高度评价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进步作用;三是充分运用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经纶安邦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习近平为什么强调要传承和宏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我的理解是,就是要建设一个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相结合现代化国家。
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德者,本也。”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中华文化是以道德文化为鲜明的特征。我们前面说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上去了,道德滑坡了(无论是官德、民德、师德、医德或是公德、私德,从一定程度上讲,可以说是全面滑坡)。今天的中国,虽然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但这不是中华民族完全需要的现代化,是被西风腐朽落后文化严重侵蚀了的现代化。中华民族需要的是与自己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切中时弊,他强调说: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习近平还特别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他说: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他强调说: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他的讲话和著述中,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真谛就是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现代化强国。中国需要的是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化,而不是别的现代化。如果国人都能认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全民行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现代化就一定能实现。
2、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必须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需要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需要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发展与繁荣,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发展与繁荣,也不是各民族所需要的现代化。
贵州是一个内陆山区省份,是一个享受民族区域自治待遇的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 ℅,是一个典型的西部民族省份、西部民族地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省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民族问题以及宗教问题,使全省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的良好局面。在贵州这块土地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都相互离不开。贵州不存在民族隔阂、民族冲突。因此,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明确定位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
贵州从黔中、黔北到黔东北,从黔南、黔东南到黔西南,到处是重峦叠翠、万壑争流、云蒸霞蔚、艳阳高照,到处是一片祥和、平安、和谐、奋起的景象。贵州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与贵州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有关,更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有关联。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都是以“平等、互助、和谐”为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贵州3900万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向贫困挑战,共同改变着贵州富绕的贫困。特别是最近五年来,贵州奋力冲出“经济洼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3位、年均增长11.6%;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营业里程接近1000公里,9个市(州)全面通航。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一定要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一定要与贵州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省委书记陈敏尔说贵州有“两个宝贝”,一是生态环境,二是民族文化。近年来,贵州获批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这都是“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经济发展实现了在西部地区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全省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更强了、底气更足了。
目前,贵州正在守住两条底线(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依托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圣地和生态旅游圣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多彩贵州的主旋律!
3、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统一,把这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而且越是强盛的王朝吸纳的民族越多。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强调‘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都是大一统的组成部分。”他强调指出:“我国多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化是中国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可以为新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为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服务。
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一个民族也有它的短处。” 无论是中华文化或是具体到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都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需要继承和弘扬的是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比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特别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即群体主义的思想。这种群体意识不但体现在民族内部团结友爱、互助互济,而且滋生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长河中,贵州各民族总体上都是友好相处,休戚与共,互相学习,互相通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连。当前我国正进行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首先必须要有安定团结的环境,必须使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发扬少数民族的这种群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把个人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前途融为一体,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的进步与繁荣。又比如,贵州少数民族的平等观念与民主意识。从总体上看,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始终弥漫着原始民主的气氛,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平等互助,在政治生活领域民主意识较浓。比如,苗族传统社会的议榔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习惯法,就充满着平等和民主的气息。议榔组织内部,凡事关全体的活动和事件,均由有各户主参加的议榔会议讨论。凡参加会议的人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依据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议榔的榔头、款首等虽然备受民众尊崇,但他们只有为人家调解纠纷、处理日常公共事务的义务,没有超越群众之上的特权。而且,榔头、款首都是由群众民主选举产生的,不称职者随时撤换。议榔组织所制定的榔规榔约,一经群众通过,就成了不成文的法律,上至榔头,下至群众,人人必须遵守,无一例外。事实上,议榔组织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管理形式,现在仍为苗族人民所采用。只不过议榔规约被换上了同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内容,因而成为苗族人民运用社会主义民主,直接参加基层社会管理的一种形式,在维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再比如,贵州的少数民族都具有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包容力。一个民族在排它性之外,更多的还是兼收并蓄的包容力。从历史上看,贵州各个少数民族都善于学习和吸收汉族文化或其它民族的优点和长处。比如,少数民族读汉书、习汉礼、仿汉俗,还有衣食住行的许多方面,都反映出受汉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贵州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彝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兄弟民族交错杂居,频繁交往,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互相依存,共同进步。对于各民族的优点和长处,每一个民族都不是加以拒绝,而是大胆吸收,为我所用。在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需要发扬这种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包容力。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弘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需要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民族地区也需要的是与自己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苏秉琦:《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
【2】参见冯天天瑜、周积明著:《中国古文化的奥秘》第27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3】萨维纳著︰《苗族史》第148页,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黑格尔:《历史哲学》。
【5】《中办通报》〈2004〉第31期,第4页。
石朝江
我国资深的苗学研究专家,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贵州省文史馆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巡视员,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学术顾问(原副理事长),贵州省苗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