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苗学会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宣传推介>> 正文
中国古代的三场部落战争
作者:石朝江 编辑:张有桥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21-01-15 浏览量:4503

恩格斯指出没有明确的和平条约的地方,部落与部落之间便存在着战争,而且这种战争进行得很残酷,是别的动物无法和人类相比【1】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说:“在通往华夏族形成的道路上,传说有三次大规模的部落战争。”【2】中国古代的三场部落战争,即九隅之战阪泉之战涿鹿大战

 

一、九隅之战

 

    “纵观东亚的历史,逐草而徙的游牧民与营田而居的农耕民在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演出了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悲喜剧,构筑起这一区域混合文化的基调。”【3】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场部落战争,是蚩尤逐炎帝出九隅之战,并使之九隅无遗。

(一)、关于炎帝其人

要解读蚩尤与炎帝的“九隅之战”,首先要说一下炎帝。

炎帝的称号是对某一个人还是对若干世代的部落首领的称呼炎帝和神农是什么关系?我国学界对这些问题存在争论。我们认为,炎帝是对若干世代的部落首领的称呼,神农炎帝一世源于西部氐羌集团,与伏羲、女娲被古人奉为三皇之一,为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作出过重大贡献。如果说伏羲太昊是代表中国的畜牧时代,那么神农炎帝就是代表中国的农业时代了。虽然7000年前的伏羲时代已经有了农业,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但60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中国的农业已经发展得相对比较完备了(这已经得到了考古实物的证明)。神农时代是个伟大的时代,神农继续了伏羲时代的一系列创造发明。

神农时代是继伏羲时代后的一个较长的历史时代,中国史籍大多把神农和炎帝一块记载的,我们认为神农炎帝炎帝神农是对若干世代的部落首领的称谓。中国史籍有记载神农炎帝七十世代的,十七世代的,八世代的,而学界则大多倾向于八

史籍记载黄帝时期的炎帝叫榆罔,传说炎帝榆罔是神农第八代,即末代神农。因为神农在中华文明早期阶段功劳巨大,该部族后来的首领都谓之为“神农”。所以史籍泛称“神农炎帝”或“炎帝神农”。我们认为炎黄蚩尤时期的炎帝是八世神农榆罔。

史籍记载神农炎帝的资料比较多,哪些是记载前世神农的,哪些是记载后世神农的,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部查列出来,只选录一些可能是记载后世炎帝榆罔的资料。

 

《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

《庄子·盗跖·释文》:“榆罔与黄帝合谋,击杀蚩尤。”

《三皇纪》:“炎帝之后凡八代,五百余年,轩辕氏代之。”

 

从上述史籍资料记载看,炎帝之号,从神农一世即开始启用,传八世,即帝临、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后轩辕氏代之。炎帝榆罔是神农第八世。

“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因此,才出现蚩尤逐炎帝出九隅之战,才出现“榆罔与黄帝合谋,击杀蚩尤。”

王大友在《三皇五帝时代》中考证说:“见诸于文献,以‘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较为可信。然而这十七世,仅见八世相传。皇甫谧《帝国世纪》:‘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谈,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来、次帝厘、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马骕《绎史》世系图:神农—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来—帝厘—帝榆罔八世。【4】

萨维纳在《苗族史》中说:“姜氏族——神农(姓伊耆或者称姜姓,别称为炎帝、烈山氏),在他的氏族中有六个皇子做他的继承人,他们的统治从公元前3077年到前2698年,共历时380年。最后一任是榆罔。”【5】

一世神农与伏羲、女娲一样,因为在中华文明的启史阶段功劳巨大,被奉列为“三皇”之一。八世神农炎帝榆罔也是上古时期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对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也作出重大历史贡献,后人以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综观中国史籍记载,伏羲、女祸、神农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三大斯文鼻祖,炎帝(榆罔)、黄帝(轩辕)、蚩尤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

(二)、炎帝榆罔的辉煌时期

如前所述,八世神农炎帝榆罔也是上古时期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为中华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之一。

以炎帝榆罔所统领的西羌部族,因来自西部而被称为西羌或羌族。西羌是一个了不起的部族。《后汉书·西羌列传》载:“西羌……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

 

《史记·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帝王世纪》:“炎帝,神农也。母曰任姒,有蛴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有圣德。”

《路史·炎帝神农氏纪》:“炎帝,神农氏……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春秋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而龙颜,好耕,是为神农。”

《绎史》引《帝国世纪》:“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

《国语·晋语四》:“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昔少典娶于有矫氏,生黄帝、炎帝。”韦昭注:“炎帝,神农也。”

《白虎通义》:“炎帝者,太阳也。”

 

上述资料有的不一定是记载八世神农炎帝榆罔的,但可以看出,炎帝榆罔源于神农氏族,是后世神农。炎帝榆罔生于姜水,以姜为姓。“人身牛首”,说明是个农业部族,以牛为图腾物。史籍记载神农炎帝对中华文明功劳巨大,至于哪些业绩是一世神农创造的,哪些业绩是后世神农创造的,我们今天是很难区别开来了。

传说太阳神又兼农业之神的一世“神农”,他教人们播种五谷,他尝百草始有医药,人们为了感谢他的功德,便尊称他为“神农”。从史籍记载来看,当一世神农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自生的食物不够吃,仁爱的神农不但教人们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料;而且又祈告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因此,人们誉神农一世为太阳神、农业神。以至该部落的若干世代的部落首领称呼为神农炎帝

中国史籍记载炎帝神农盛世时兼并不少小部族:

 

《战国策·秦策一》:“神农伐补遂。”

《吕氏春秋·用民》:“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高诱注曰:“夙沙,大庭氏之末世也,其君无道,故自攻之。神农,炎帝。”

《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纪》:“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箕文谏而杀之。”

《逸周书·史记解》:“昔者质沙三卿朝而无理,君怒而久拘之,哗而弗加,三卿谋变,质沙以亡。”

《淮南子·主术训》:“神农之治天下也,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於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

 

由此可见,炎帝神农盛世之时,曾吞并了不少氏族部落,“神农伐补遂”,“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 等,炎帝神农的势力发展很快。

中国史籍还记载,发祥于中原的蚩尤部落和后来才从西部进入中原的炎帝部落,还曾经有过一段和平相处的时期。

 

《盗跖》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与麇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商君书·画策》曰:“神农之世……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潜夫记·五德志》载:“神农是以日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上述记载也可能是整个神农时代的情况,但不乏折射出发祥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和从西部进入中原的炎帝部落曾经有过一段和平相处的时期,至少还不是炎帝部族东进时就遭遇到了蚩尤部落的阻挡。当蚩尤部落和炎帝部落共同生活于中原地带时,黄帝部族还居住在涿鹿地方的山湾里,过着来往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诚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炎帝姓姜……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据传说,黄帝曾居住在涿鹿地方的山湾里,过着来往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

由此可见,最早占领中国中部黄河流域的,是蚩尤所统领的九黎部落和炎帝榆罔所统领的炎帝部落。蚩尤部族发祥于中原,或最早进入中原,而炎帝族则是后来从西部进入中原。

(三)、蚩尤、黄帝崛起时,炎帝榆罔开始衰退了

中国史籍记载,蚩尤、黄帝崛起时,炎帝开始衰退。炎帝年龄可能要比黄帝、蚩尤大得多。

 

《尸子·地数》:“造冶者,蚩尤也。”

《管子?地数篇》:“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孤之山发而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孤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

 

以上史料告诉我们,蚩尤率先发明冶炼,蚩尤在葛卢之山发现铜水或天然铜,然后用火烧冶而制成剑、铠、矛、戟,有了这些利器,是岁相兼者诸侯九,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使得九黎集团发展很快,势力很强盛。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即说轩辕黄帝、蚩尤崛起时,炎帝榆罔即后世神农已经衰退了,各诸路部族相互侵伐和吞并,神农炎帝榆罔也没有办法对付。而尤其是“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这里的“最为暴”,应该理解为最强大。“莫能伐”,应该理解为炎帝榆罔对付不了强大的蚩尤部族。

 

《竹书纪年》:“蚩尤……作刀戟大弩,以暴虐天下,并诸侯无度。炎帝榆罔不能制之。”

《龙鱼河图》:“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

 

可见,蚩尤率先发明兵器后,并诸侯无数。“有兄弟八十一人。”“炎帝榆罔不能制之。”

从中国史籍记载看,蚩尤部族和炎帝部族同在中原地带度过一段和平期后,随着“神农氏衰”和蚩尤部族的日益强大,终于发生了羌苗两族争夺生活空间的战争。

四、九隅之战是蚩尤与炎帝榆罔之战

九隅之战是蚩尤与炎帝榆罔之间的战争,大家都是为了争夺中原这块肥沃的土地。九隅之战黄帝部落没有参与。

 

《逸周书·尝麦》:“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

《帝王世纪》:“蚩尤氏强与榆罔争王于涿鹿之阿。”

《庄子.盗跖》:“蚩尤氏强,与榆罔争王,逐榆罔。”

《路史·后记蚩尤传》:“蚩尤产乱,出洋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炎帝)而居于涿鹿。”

 

史籍记载炎帝之“九隅”,当然不可能是后来“九州”之地盘,且“九州”的许多地方本来就是蚩尤九黎部落的根据地。合理的解释应是,古时以“九”为多,“九隅无遗”,也就是指炎帝曾经占有的大片疆域,被蚩尤所统领的“九黎”集团夺去了。

九隅”,后来引伸出“九州《尔雅》曰:“九州: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日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

从史料记载来看,两族之争,蚩尤部族获胜。据说蚩尤部族勇猛剽悍,骁勇善战,而且又善于制作精良坚利的兵器,“以金作兵”,战斗力很强,“威振天下”。炎帝族根本抵挡不住,地盘全失,被迫撤离“九隅”,向西北败退,在阪泉遭遇到黄帝部族。

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的形成研究》就说:“由于东夷(应为东蒙)集团生产力水平较华夏集团略高一等,致使炎帝节节败退,‘九隅无遗’也是不奇怪的了。”【6】

徐晓光、吴大华等说:“在部落联盟争战时期,由于九黎集团在战争中首先以得优势,为夺取更多的财产,同时也就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疆土。”【7】

姚政教授考证说:“《逸周书·尝麦》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九隅无遗’是指炎帝统辖下的九块地方,全被蚩尤侵占了。炎帝把他统辖的土地划分为九块,应是后来九州之说的滥觞。”【8】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考证说:“在姜水、姬水流域发展起来的炎、黄部落各有一支向东迁徙,进入了中原地区。炎帝部落东迁的路线偏南,顺着渭水东下,再沿着黄河南岸向东发展。黄帝部落迁徙的路线偏北,顺着北洛水南下到今陕西大荔、朝邑一带,东渡黄河,再沿着中条山、太行山向东北走。炎、黄两个部落进入中原以后,与晋、冀、豫交界地区的九黎部落相遇,发生了军事冲突。先是炎帝部落被九黎部落打败。”【9】

总之,我们认为,中国史籍记载蚩尤逐炎帝出九隅之战,应当是信史。或许正是因为蚩尤逐炎帝出九隅之战,司马迁才在《史记》中记载“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蚩尤最为暴,莫能伐。”或许正是因为蚩尤逐炎帝出九隅之战,才引发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黄、炎与蚩尤涿鹿大战,从而加快了原始各部族的大融合,才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二、阪泉之战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二场部落战争,是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

(一)、阪泉之战促成黄、炎联盟

根据史籍资料记载,阪泉之战是在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之间发生的,没有蚩尤部族参与。阪泉之战黄帝“三战得其志”“三战而克之”,最终促成了黄帝、炎帝两部族的联盟,而后共同对付强大的蚩尤九黎部族。

阪泉之战虽然是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争,但要叙说著名的涿鹿大战,对黄炎的“阪泉之战”必须要有交待的。

中国史籍记载,黄帝轩辕与炎帝榆罔同源,都起自西部黄土高原,炎帝支沿渭河、黄河南岸而入中原,黄帝支沿黄河北岸向东北发展而到达燕山南北地带。这在学界几无疑义。

蒋志华主编的《中国世界部落文化》说:“早期的黄帝部落是一个游牧部族,依河流水草四处漂泊。最初,黄帝部落从今陕西北部向东迁徙,沿着洛水南下,又渡过黄河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后沿着桑干河走出山岭,在今河北北部的平原上定居。他们在与炎帝部落发生接触时仍以游牧生活为主,但也擅长狩猎征战。据此来看,今陕北地区是黄帝部落早期发展的重要区域,但最生要的活动区域是在燕山以南地区。”【10】

史籍记载炎帝被蚩尤逐出九隅后向西北面败退,在涿鹿阪泉遭遇到黄帝部族,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黄帝“三战,然后得其志”“三战而克之。”

 

《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塾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列子·黄帝》:“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鵰、鶡、鷹、鳶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

《淮南子·兵略篇》:“兵之所有来者,远矣。黄帝,尝与炎帝战矣……夫兵者,所有禁暴,讨乱也。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

《太平御览·皇王都四·黄帝轩辕氏》:“黄帝于是乃训兽,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

《太平御览》卷79引《帝王世纪》:“神农氏衰。黄帝,修德,化民。诸侯归之。黄帝于是乃扰馴猛兽,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

《太平御览》卷79引《归藏》:“昔黄帝与炎帝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

《论衡·率性篇》:“黄帝……教:熊、罴、貙、虎,以战于阪泉之野。三战,得志。炎帝败绩。

《艺文类聚》十一引《帝王世纪》:“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号。治五气,设五量。及神农氏,衰。黄帝修德,抚民。诸侯,咸去神农,而归之。黄帝,于是乃扰馴猛兽。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

 

上述诸多记载说明,黄帝教熊罴貔貅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由于黄帝族是游牧族,因此必定具有狼一样的猛兽性格。传说中,黄帝的军队就是这样一支凶猛可怕的猛兽之师,带有鲜明的游牧军队特性。黄帝轩辕氏在与炎帝榆罔氏的争斗中,正是凭借着畜牧者擅长驾驭猛兽的力量,以及游牧文化由生具来的刚劲和强勇,“三战,然后得其志”“三战而克之”,战胜了农耕部族的炎帝榆罔。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第十二节,标题即是“黄帝与炎帝之战”。他说:“黄帝姓公孙,生于姬水,故姓姬,是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名曰轩辕,少典之子……以士德五,以云纪官,故为云师而云名。案黄帝之时,荤粥在北,九黎在南,黄帝与炎帝,并居于黄河流域。而黄帝兴于阪泉、涿鹿之间,地在北,炎帝在旧都陈,地在南,故黄帝此时,欲兼并四方,首当合同种之国为一,而后南向以争殖民地……

及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得其志。夫曰得其志,则黄帝之谋炎帝也外矣。盖普鲁士不合日耳曼列邦为一统,不能大胜法兰西也。【11】

夏曾佑肯定了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的存在,而且是发生在涿鹿大战之前。“故黄帝此时,欲兼并四方,首当合同种之国为一”。可见,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是氐羌集团内部争雄争长的战争。

我们特别注意到夏曾佑上述话中的最后一句,“盖普鲁士不合日耳曼列邦为一统,不能大胜法兰西也。” 他的意思是说,黄帝若不经过阪泉之战与炎帝联盟,就不可能打败强大的蚩尤九黎集团。

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第二章第一个标题,即是“阪泉之战”。李学勤等考证说:阪泉之战的传说由来已久,后来司马迁曾“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收集古史传说,据古文并诸子百家论说,择其言语典雅者,故著为《五帝本纪》,在《史记》百三十篇之首,较详细地记述了阪泉之战的过程……黄帝、炎帝的远祖是从同一个母氏族中分裂出的女儿氏族,分别居于姬水和姜水。据考姬水很可能就是源于今陕西麟游西偏北杜林、于武功入渭的漆水。姜水在今陕西境内的渭水上游,今宝鸡尚有清姜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分裂出很多新的氏族、部落,散布到广阔的中华大地,成长为两个“异姓”、“异德”、“异类”的古族。距今5000年前的黄帝、炎帝,就是其中东向发展的两个支系。【12】

李学勤等认为,联系阪泉之战虽经再三较量,却没有残酷杀戮的记忆,而且通过较量归于相亲,共同对付所谓“作乱”的蚩尤,也应与他们属于远缘亲属部落有关。所以黄帝、炎帝为“同胞兄弟”或黄帝、炎帝两族先祖为“同胞兄弟”的传说,不足以否定阪泉之战的历史真实性。相反,它表明最早一批通过相争相亲建立联盟者,是在血缘和文化传统上有一定渊源的部落……阪泉之战是部落联盟形成和扩大过程中一次有代表性的战争,从而也成为这一历史进步的标志。【13】

我们认为,李学勤等上述对阪泉之战的考证,是比较符合客观的。

梁聚五则考证说:“榆罔既衰微,而且无道,不但先入黄河流域之君长蚩尤,应当向他进攻;就是后来跨进黄河流域之一群,也不肯放过这良好机会的。《史记》说:‘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得其志,就是打败炎帝榆罔。”【14】

从中国史籍资料看,炎帝无道未见诸记载,炎帝衰微可能是年龄偏大而力不从心吧,也就是史籍记载的“诸侯相侵伐,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炎帝要比同时代的黄帝、蚩尤要年长得多。

如前所述,阪泉之战是同一部族的黄帝与炎帝的战争,没有蚩尤部族的参战。正如罗琨在《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一文中说:“黄帝、炎帝的阪泉之战是华夏集团内部争雄争长的战争。有人说他们既然都是少典和矫氏之后,同源共祖,阪泉之战不可能发生在炎、黄之间,这实是历史的误会。因为,第一,阪泉之战距离这两个部落的先祖从同一母系氏族中分离出来,又沿着不同路线东迁的时代已非常遥远了。这时私有财产的发展已经瓦解了血缘亲属同生共死的古老团结,远缘亲属部落为争雄而战,在英雄时代应不足为奇。第二,这场战争在传说中虽有反复较量,“三战,然后得其志”,却没有残酷杀戮的记忆,也可证明是一场内部争雄的战争。战争以黄帝胜利而告终。此后,炎黄两个部落连同他们的从属部落一起形成了一种超越亲属部落联盟的共同体雏形,拉开了英雄时代,亦即黄帝时代的帷幕。华夏集团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日益强大起来。”【15】

上述专家考证资料足以说明,黄帝、炎帝两族同源,两族发生阪泉之战是真实的历史。阪泉之战是一场内部争雄的战争,它最后促成黄炎联盟,共同对抗踌躇满志的蚩尤。

(二)、阪泉之战的遗址在涿鹿

那么,黄、炎阪泉之战的地址在何处呢?中国军事通史认为学术界尚未有定论,因有河北西北部的“涿鹿说”河北中部的中冀河北南部的“巨鹿说”或其附近的“延庆说”还有在江苏徐州的“彭城说”等。而根据大多数史籍记载,我们趋向于阪泉河北西北部的“涿鹿说”。而从学术界来看,持“涿鹿说”是主流。

我们看中国史籍是怎样记载的。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涿鹿,山名,在涿郡。”“涿鹿在上谷。”

《太平寰宇记》:“涿鹿山下有涿鹿城,城东二百步有阪泉。”

《正义》:“寐故城在(涿鹿)山下。”

《汉书·刑法志》涿鹿之野句下注:“在涿鹿在上谷,今见有阪泉地、黄帝祠。”

《后汉书·郡国志》:“《帝王世纪》曰:黄帝所都,有蚩尤城,阪泉地,黄帝祠。”

《魏土地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

《晋太康三年志》:“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

水经注》:“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即是处也。其水又东有阪泉水合,水导源县之东泉……涿水又东北迳亭北而东北入漯水。”

 

上述诸多史籍记载,足见阪泉即在涿鹿地方。

李先登写了《黄帝是信史 帝都在涿鹿》一文,他说:“黄帝时期的两次大事,一件是与炎帝之间的阪泉之战。根据实地考察与研究,阪泉在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西南上七旗村口,位于黄帝城遗址西南3公里处。另一件是黄帝在涿鹿之野擒杀蚩尤……根据学界历来们研究就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城东南的矾山镇地区。这一点不仅在学术界没有歧义,而且业已被建国以来的考古调查所证实。”【16】

(三)、也有说败退的炎帝族向黄帝族求救

中国史籍记载资料中,也有说向西北败退的炎帝族,同时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救。

 

《逸周书?尝麦篇》:“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庄子·盗跖·释文》载:“榆罔与黄帝合谋,击杀蚩尤。”

 

到底是向西北败退的炎帝在阪泉遭遇黄帝族,黄帝“三战,然后得其志”, 或是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从大多中国史籍记载资料看,我们也与大多数学者一样,倾向于前者也有学者倾向于后者,认为被蚩尤打败的炎帝向黄帝求救,黄帝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

比如,冯克诚等主编的《中国通史全编》说:“黄帝族为了履行同一联盟中兄弟部族相互救助的义务,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应允了炎帝族的吁请,收拢炎帝族溃散的族众,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一来,便同锋头正健、踌躇满志的蚩尤族再度在涿鹿遭遇了。一场腥风血雨的大战就此箭在弦上,势在必发!”

郑洪春在《炎黄二帝的历史功绩及意义》中也说:“炎黄二帝时代,为了本部落的生存,不断向外发展……蚩尤是大体居住在今山东、江苏北部一带地区九黎族的首领,他联合80多个小部落组成联盟,相继兼并了周围附近部落后,向北发展,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遇到了由渭水向东发展的炎帝族部落而发生冲突,结果炎帝族败北,被驱逐到桑干河流域。炎帝并不甘心失败,炎帝凭借他与黄帝的关系,向黄帝求助支援,炎黄两部落结成联盟,共同对付蚩尤。当蚩尤率其联合部众向空桑(今河南开封陈旗镇)进发到涿鹿(今涿鹿县)时,黄炎二帝联合部落向蚩尤九黎部落发动猛攻。”【17】

也有说阪泉之战发生在涿鹿大战之后的,是黄帝、炎帝打败蚩尤后,为争盟主地位而发生的。但因资料证据不足,故不能成立矣。

总之,阪泉之战促成了黄、炎联盟;阪泉之战的遗址在涿鹿;无论是黄帝“三战得其志”,或是炎帝向黄帝求救,反正在涿鹿大战之前,黄帝、炎帝两大部落联合起来了。

 

 

三、涿鹿大战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三场部落战争,即是黄帝、炎帝与蚩尤涿鹿大战。在涿鹿大战之前,虽已发生蚩尤逐炎帝出九隅之战和黄炎阪泉之战,但真正打开战争这个“潘多拉”魔盒的,是涿鹿鏖兵—黄帝炎帝与蚩尤涿鹿大战,这称得上是揭开中国古代战争史帐幕的一战,它最终决定了谁是中原的主人,也决定了中国后来发展的历史格局。在此,我们需要用较多的文字来复原那场决定后来历史格局的著名的涿鹿大战。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邑于涿鹿之阿。黄帝一生做成两件大事,其一是经过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建立了炎黄联盟;其二是经过涿鹿大战,擒杀了九黎之君蚩尤。以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

著名的涿鹿大战,一方是由黄帝统领的黄、炎部族,另一方是由蚩尤统领的强大的“东蒙”九黎部族。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交待黄帝的源流及其主要活动范围。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黄帝“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史记·三皇本纪》注释:“炎帝黄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娲氏之女……黄帝之母又是神农母。”

《帝系》:“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郭璞注:“黄帝居此丘,取西陵氏女,因号轩辕丘。”

《穆天子传》:“天子生于昆仑之丘……知帝即黄帝。”

《庄子·天地篇》:“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

《国语·晋语四》:“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以上文献记载告诉我们,“黄帝,少典之子”,生于“昆仑之丘”,“炎帝黄帝皆少典之子”,“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可知姬姜二帝同出于西部少典氏,黄帝与炎帝同属于一族,同起源于西北高原的西羌或氐羌。

王钟翰主编的《中国民族史》中考证说:氐羌与炎帝、黄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国语·晋语》记述,炎、黄二帝为兄弟,是少典氏(父)与有氏(母)所生,黄帝得姓姬,炎帝得姓姜。《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在甲骨文字中,羌从羊从人,姜从羊从女,两字相通,表示族类与地望用羌,表示女性与姓用姜。民国初年以来,章太炎在《检论·序种姓》中已指出:“羌者,姜也。”后来傅斯年在《姜原》中进一步论证:“地望从人为羌字,女子从女为姜字”;顾颉刚在《九州之戎与戎禹》中更指明:“姜之与羌,其字出于同源,盖彼族以羊为图腾,故在姓为姜,在种为羌。”【18】

徐旭生在《中国的古史传说时代》中考证说:“黄帝族的发祥地,在今陕西黄土高原上,畔姬水,得姬姓。炎帝族则在今陕西境内渭河上游,畔姜水,得姜姓。此后,两族中各有一部渐地东移,炎帝族顺着渭水,黄河两岸,一直发展到今河南及河北、山东三省的交界地域。黄帝族顺着北洛水、渭水及黄河北岸,随着中条山、太行山脉,直到今北京附近。”【19】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也考证说:“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据传说,黄帝曾居住在涿鹿地方的山湾里,过着往来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20】

关于黄帝与炎帝的族源关系,学人们考察资料较多,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等的考证具有代表性。

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说:“《国语·晋语四》有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可知黄帝、炎帝的远祖是从同一个母氏族中分裂出的女儿氏族,分别居于姬水和姜水。据考姬水很可能就是源于今陕西麟游西偏北杜林、于武功入渭的漆水。姜水在今陕西境内的渭水上游,今宝鸡尚有清姜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分裂出很多新的氏族、部落,散布到广阔的中华大地,成长为两个“异姓”、“异德”、“异类”的古族。距今5000年前的黄帝、炎帝,就是其中东向发展的两个支系。”【21】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史籍记载及学人考证,黄炎部族发祥于西部。在涿鹿大战前,黄帝部族已迁徙至燕山以南地区,即今河北涿鹿一带,过着往来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

 

《山海经·西山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

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惟帝之下都。”

《庄子》:“昆仑之墟,黄帝之所休。”

《淮南子》高诱注:“昆仑墟中有五城十二楼。”

《搜神记》卷13:“昆仑之墟,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族“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

《史记》注释:“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上述记载资料又告诉我们,黄帝起于西北,首建墟、都于昆仑。而土色黄,黄色之土乃游牧之地西北黄土高原。诚如萨维纳在《苗族史》中所说:“最初的华族是流浪的流牧部族,他们以畜牧、打猎、捕鱼为生;接着是血亲关系和同盟者组成的半游牧部族,他们已经有了一些固定土地和草场;最后他们定居在一片土地上,由一个共同推举的大首领统治,建立了叫华夏的国家,部落联盟是这样的国家,各部族的酋长成了诸侯。那么,华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又是如何迁徙的呢?极有可能,几乎可以肯定,他们来自西北方,顺着渭河,沿黄河南岸直到迁徙到淮河流域,正是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另一个人群—苗族。”【22】

何捷在《华夏始祖黄帝》中也考证说:“黄帝出生于黄土高原,其黄帝部族均为黄种人群,加之黄河带着黄色之水从黄土高原流过,因此,其先民们认为这些黄土、黄水就是他们繁衍生息、土生土长之源,故而崇拜黄土、黄水的颜色……黄帝生而具土德,土为黄色,部落首领自称帝,故而其名为黄帝。”【23】

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还说:“综括说起,华夏集团发祥于今陕西省的黄土高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经渐渐地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的北方及中部的一部分地区。”【24】

以上史籍记载资料及学人研究考证资料,将黄帝族的源流和先前的活动范围说得很清楚了。黄帝起于西北,与炎帝同源,是流牧部族。距今5000年前,黄帝、炎帝,是同源向东发展的两个支系。他们向东发展挺进中原时,在那碰到了苗族的先民——蚩尤所统领的“东蒙”人九黎部族集团。

如前所述,九黎部族是神州之土著,是最先进入中原的原始部族,炎帝族后来也进入了中原地带,为了争夺中原这块肥沃的土地,先是发生了蚩尤逐炎帝出九隅之战,炎帝向西北败退,在阪泉又遭遇与黄帝之战,黄帝“三战得其志”。黄、炎阪泉之战,最终促成黄、炎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九黎部族,并最终导致在今河北涿鹿地方,发生了著名的决定中国后来走势的涿鹿大战。

中国史籍记载涿鹿大战的资料相对较多,我们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和研究。

(一)、涿鹿大战的起因和地点

涿鹿大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也就是说,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揭开中国古代战争史序幕的涿鹿大战?中国史籍记载资料比较多,也比较混乱,史学家考证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认为,是先后崛起的几大部落为了争夺中原这块肥沃的土地,是强大的蚩尤部族打败炎帝部族后,踌躇满志,主动向黄、炎部族发起进攻,最后在黄帝的老巢涿鹿地方遭受败绩,蚩尤被擒杀。涿鹿大战是一个分水岭,至此形成了中国国家后来发展的历史格局。

涿鹿大战的起因,我们来看中国史籍是怎么记载的?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已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壑五种,扶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貊虎,以与炎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

《太平御览·黄帝轩辕氏》:“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众欲令黄帝行天下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长叹。天遣玄女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殁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

《竹书纪年》:“蚩尤……好兵喜乱,作刀戟大弩,以暴虐天下,并诸侯无度。炎帝榆罔不能制之,令居少昊,临西方。蚩尤益肆其恶,出洋水,登九淖,以伐炎帝榆罔于空桑,炎帝避居涿鹿。轩辕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把战争起因归于“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诛杀无道,不仁不慈”,“好兵喜乱”;而歌颂“黄帝仁义”、“修德振兵,治五气,壑五种,扶万民,度四方”,“万众欲令黄帝行天下事”。很明显,这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记录。虽歌颂胜者黄帝、贬毁败者蚩尤,但上述史料还是向我们透露了许多历史信息:

司马迁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是说轩辕黄帝崛起之时,神农炎帝已经衰退了,各大小部落之间相互侵伐和吞并。“蚩尤最为暴,莫能伐。”大概是说,当时蚩尤所统领的九黎部族最为强大,谁都战胜不过他。“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司马太史令的记载是带有倾向性的。蚩尤与炎帝、黄帝的征战,是部落之间为了扩大自己的土地和势力范围而发生的战争,何来的“蚩尤作乱”?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蚩尤进攻炎帝、黄帝为“作乱”。当时各部落之间互不统属,互相征战,何来的蚩尤“不用帝命”?“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大概是说黄帝游牧于涿鹿一带,在涿鹿地方建邑居住。“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司马太史令明白告诉我们,战争是在黄帝老巢涿鹿打响的,最终是“黄帝擒杀了蚩尤。”

《太平御览·黄帝轩辕氏》记载的“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大概是说蚩尤统领的九黎部落人口众多,由81个兄弟氏族组成联盟,造立的兵器有杖、刀、戟、大弩等,威振天下,所向披靡。“黄帝……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长叹。”这大概是说,黄帝眼看蚩尤的势力越来越大,占领的地方越来宽,又感觉到自己的势力敌不过蚩尤,打不过他,只能对天叹息了。

《竹书纪年》记载的“蚩尤……好兵喜乱,作刀戟大弩,以暴虐天下,并诸侯无度。”可能是说强大的蚩尤部族兵力多,拥有刀、戟、大弩等较为先进的武器,横霸天下,兼并的中小部族无数。“炎帝榆罔不能制之。”可能是说炎帝榆罔根本不是蚩尤的对手。“蚩尤益肆其恶,出洋水,登九淖,以伐炎帝榆罔于空桑,炎帝避居涿鹿。轩辕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这大概是说,蚩尤依仗强大的兵力和先进的武器,从洋水出发,经过九淖,打败炎帝榆罔于空桑,炎帝逃到涿鹿。涿鹿是黄帝族的据点,蚩尤追到涿鹿,黄帝动员了许多部族与蚩尤大战于涿鹿这块地方。

孟世凯在《从“涿鹿之战”看涿鹿》一文中考证说:“黄帝、炎帝、蚩尤以前,遍布于祖国大地的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已在多种形式的组合,由地域为主的部落联盟相继产生。这些部落联盟都成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其后伴随着黄帝部落联盟的发展壮大,向南进入中原地区,在黄河中、下游的氏族、部落先后加盟黄帝部落,最后形成最早的华夏部落联盟。”【25】

综上述可以看出,发生在黄、炎与蚩尤之间的涿鹿大战,是黄炎与蚩尤两大部落联盟为了扩大自己的土地和势力范围而发生的战争,大家都是为了争取本族团的生存空间,都是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土地。当时蚩尤部族强于黄、炎部族。蚩尤先是打败炎帝,可能是追逐炎帝至涿鹿,涿鹿是黄帝老巢,在那里发生了一场恶战,最后拥有先进武器且兵力强过黄帝的九黎部族,却打了一个大败仗,其首领蚩尤都被擒杀了。战胜蚩尤的黄帝向南才进入中原地区,在黄河中、下游的氏族、部落就先后加盟黄帝部落,最后形成最早的华夏部落联盟。著名的涿鹿大战是在黄帝的老巢涿鹿开战,黄帝打败蚩尤后才进入中原地区。

(二)、战争双方兵力和武器

根据中国史籍资料记载和学人考证,涿鹿大战的双方,兵力或武器上,大概是这样的。我们首先看蚩尤九黎部族方面:

 

《吕氏春秋·荡兵》:“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

《尸子·地数》:“造冶者,蚩尤也。”

《世本·作篇》:“蚩尤以金作兵。”

《龙鱼河图》:蚩尤“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管子》:“蚩尤受葛卢之金而作剑铠矛戟。”

《公羊》:“甲午祠兵。祠者,祠五兵:矛、戟、剑、盾、弓矢,及祠蚩尤之造兵者。”

《春秋·元苞命》:“蚩尤虎卷威文立兵。”

 

以上记载,大概是说蚩尤之前,民固剥林木以战,蚩尤最先发明冶炼,提炼金属,蚩尤部族的军队,已经是“以金作兵”,有矛、戟、剑、盾、弓等利器。正如夏曾佑在《中国民族史》中说:“夫蚩尤受金,作兵,伐黄帝。是地质学家所谓铜刀期矣。”【26】

蒋志华主编的《中国世界部落文化》说:“蚩尤得到青铜制造的锋利兵器后开始大肆扩张和掠夺。这个时假大抵还在新石器时代,其他部落的武器还只是一些石器和木器,蚩尤部族的战斗力当然要强过他们许多。蚩尤部落在战斗中不但使用铜兵器,还用些铜块铜片包在头上,成了最原始的头盔。也许在与黄帝打仗的时候,他们还用头上的铜片像牛角一样抵人,于是就有人说他们是‘铜头铁额’。因此,其他部落都对蚩尤又恨又怕。以致到了后来都把他们当做一种可怕的怪物。”【27】

 

《龙鱼河图》:“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

《国语·楚语》注曰:“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鶡冠子·世兵》中说:“黄帝百战,蚩尤七十二。” 

《通典·乐典》:“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帝令吹角,作龙吟已御之。”

《路史》:“蚩尤乃驱魍魉,以肆志于诸侯。”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服虔:“魑魅,人面兽身四足,奴惑人。”

 

上述记载,大概是说蚩尤部族的军队,除有九九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还有魑、魅、魍、魉等山精水怪,可能是一些小的氏族,可谓人数甚多。正如段宝林教授在《蚩尤考》中说:蚩尤九黎部落亦曾居住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他们有很多部落,也有许多图腾,“兄弟七十二人”或“八十一人”,正是说明其联盟中部落氏族之多。【28】侯哲安先生在《中国南方古代传说人物考》中说:“九黎者,形容其参加联盟者之多,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或曰七十二人,也说大夫七十二人,即有八十一个或七十二个部落首领所组成。”【29】

我们再看黄帝部族方面:

 

《越绝书》:“黄帝之时,以玉作兵。”

《易经》:“黄帝弦木为弧,炎木为矢。”

 

《越绝书》记载“黄帝以玉作兵。”玉即是石,是尖硬的石头,诚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古书中有关黄帝的传说特别多,如用玉(坚石) 作兵器……”【30】《易经》记载“黄帝弦木为弧。”说明黄帝部族是以木石而作为兵器的。

夏曾佑在《中国民族史》中就说:“而吾族剥林木以为兵,铜木之间,利钝殊焉。蚩尤胜而黄帝败,殆无疑义。然而成败相反,此何故哉?”【31】在夏曾佑看来,应是拥有先进武器的蚩尤胜黄帝,然而成败却相反,而以木石为兵器的黄帝反而胜了以金作兵的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教熊貔貅貂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

《路史》:“熊貔貅以为前行,雕鹃雁鹊以为旗帜……”

《列子·黄帝篇》:黄帝“帅熊罴狼豹貂为前驱,以鹏鹘鹰鸢为旗帜。”

《太平御览》:“黄帝以雷精起”。“轩辕,主雷雨之神也。”

 

上述记载,大概是说黄帝的军队,除熊、貔、貅、貂、虎等氏族外,还有八方鬼神和野兽,大概是黄帝动员了众多的小部落氏族参战。黄朴民在《涿鹿之战论析》中明白说:“在战争双方的整体实力上,蚩尤部族曾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32】

综上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史籍记载著名的涿鹿大战,无论是兵力或是武器上,蚩尤部族都强过黄帝部族。无论是蚩尤或黄帝,都广大神通,能指挥天神下地,帮助自己以制服对方。残酷激烈的部族战争,被蒙上了神秘色彩,这正是古人思想状况的反映。上古人想象他们的人帝或酋长,就是具有这样神一般的威力。

正如钱穆在他系列作品《黄帝》中说:据说山上骤发大水,金属矿随水流出,蚩尤得到它制造兵器。一个强悍好斗的部族,又有犀利的兵器,对于当时的骚扰,可想而知:人们也把他们看成一种怖的怪物。后来的传说中,他们就真成了怪物。他们似乎有许多部落,酋长都叫蚩尤,于是后来就传说他兄弟八十一人。他们或者身上雕涅花纹和穿着奇特的衣服,于是就说他们“兽身人语”。他们战斗时或者用铜块铜片保护头部,有简单的头盔,于是就传说成“铜头铁额”、“牛耳,鬓如剑戟,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柢人”等等说法,不一而足。

(三)、由于实力悬殊,大战初期黄帝曾九战九不胜

黄帝战胜蚩尤并非轻而易举。史籍记载黄帝曾九战九不胜,大战初期老是打败仗。

 

《太平御览》:“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大山,三日三夜,雾冥。”

《路史·后记蚩尤传》:“三年九战,而城不下。”

 

上述记载大概是说,黄帝经多次与蚩尤正面交锋,都胜不了蚩尤。于是,黄帝躲在大山中去,三天天夜都睡不着觉,也可能是黄帝在苦苦寻思战胜蚩尤的谋略。三与九是形容词,就是说黄帝经过多次交锋,就是攻不破蚩尤的阵营,而且老是败下阵来。

对此,袁珂考证说:“战争进行的开始,果然表现出了蚩尤方面的强悍,黄帝虽然有一群野兽冲锋陷阵,又有四方的鬼神和下方一些勇敢的氏族来帮他的忙,究竟也还不是蚩尤的敌手,所以连吃了好几个败仗,情形是相当狼狈的。”袁珂强调说:“由于蚩尤冒了炎帝的名号,所以黄帝和蚩尤的这场战争,有人竟把它当做是黄帝和炎帝的战争了,其实这是弄错了的。”【33】

 

《广博物志》卷9引《玄女法》云:“蚩尤幻变多方,徵风召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

《太平御览》卷15引《志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作指南车以别四方。”

《舆服志》:“指南车,上有仙人,车虽转而手常南指。”

《春秋元命苞》:“蚩尤作雾,黄帝作指南车。”

 

这大概是说,蚩尤变幻多方,他能征风召雨、吹喷烟雾,使黄帝的军队在战场上困顿迷惑起来,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对此,袁珂也考证说:“当双方的军队在原野上战斗正酣的时候,蚩尤不知弄了一种什么魔法,造起了漫天遍野的大雾来,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围困在核心,不辨东西南北方向。在这一片白茫茫的大雾中,一个个铜头铁额、头上生角的蚩尤士兵就更加可怕了。他们在雾中或隐或显,时出时没,逢人便砍,见人便杀,只杀得黄帝的军队马嘶人叫,虎窜狼奔……正当黄帝愁眉不展的时候,他的一个名叫风后的臣子……很快为黄帝做了一辆指南车。这车子的前面,有一个铁制的小仙人,伸出手臂,正指向南方。靠了这辆车子的引导,黄帝才能率领着他的军队,冲出大雾的重围。”【34】

李发刚在《蚩尤文化揽要》中说:“蚩尤发现发明了金属冶炼和金属兵器的制造,在战争史上应重书一笔。先秦史官修撰的《世本·作篇》记载‘蚩尤以金作兵’。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亦写道:‘据说蚩尤以金作兵,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这些表明,蚩尤部落用金属铜生产、制造的剑、铠、戟、刀和大弩等兵事利器,是当时战场上未肯曽出现过的先进兵器,在战争中蚩尤部落以此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武器的先进水平直接决定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水平,如果没有金属铜的出现,何谈先进的铜兵器。正是武器性能的提高而使战斗力骤然提升,蚩尤部落在战争中方能遥遥领先。”【35】

《中国那些事儿 夏商周》也考证说:“蚩尤与黄帝各率大军在涿鹿展开激战。蚩尤的部下奋勇杀敌,将黄帝麾下的熊、虎、狼、豹和各路天神打得溃不成军。蚩尤伺机而动,从鼻孔中喷出阵阵浓黄的烟雾,固住黄帝的兵马,蚩尤的手下乘机率领着苗民与鬼怪,扑入黄帝的兵营大肆屠戮。黄帝的部队被漫天浓雾围困,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的兵刃飞来。黄帝急了,不停高叫:冲啊!冲出雾阵!可是漫天遍野都弥漫着浓雾,人们分不清东西南北。”【36】

从上述史料记载及专家考证看,涿鹿大战初期,由于双方势力之悬珠,黄帝总是打败仗,黄帝不得已逃到“大山”里去。蚩尤军队强悍,蚩尤变幻多方,有征风召雨、吹喷烟雾的本领,使得黄帝的军队在战阵上困顿迷惑,一筹莫展。是黄帝阵营的风后发明了指南车,黄帝才能率领着他的军队,冲出蚩尤的重重包围。这虽然是以神话的方式记载下来的,但由于双方力量之悬殊,中国史籍披露出战争初期黄帝老打败仗,这应该是真实的。诚如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说:“据说‘蚩尤作兵’,武器较好,又是在优势条件下同黄帝开战的,因而黄帝开始处于守势。”【37】

(四)、黄帝得天玄女和应龙帮助,转败为胜,擒杀蚩尤

中国史籍资料记载,屡遭失败的黄帝后来得天玄女和应龙的帮助,才转败为胜,最终擒杀了蚩尤。

 

《黄帝玄女战法》:“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有妇人人首鸟形,是为玄女,授黄帝战法。”

《龙鱼河图》:“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

《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符,伏蚩尤。”

《太平御览》卷15引《黄帝玄女战法》:“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

《天中记》卷43引《黄帝内传》:“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馗牛,鼓81面,一震500里,连震3800里。”

《山海经广注·大荒北经》:“蚩尤铜头啖石,飞空有险,以馗牛皮为鼓,九击止之,尤不能飞走,遂杀之。”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其上有兽,壮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之以雷兽之肯,声闻500里。”郭璞注:“雷兽即雷神也。”

《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畜水,蚩尤与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令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

 

“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符,伏蚩尤,”“玄女为帝制馗牛”,“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应龙畜水,蚩尤与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令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等记载,可知黄帝得天玄女和应龙的帮助,才转败为胜,最终擒杀蚩尤。

对此,梁聚五在《苗族发展史》中考证说:“具有三大发明天才的蚩尤,率领铜头铁额的兄弟,负着刀、戟、大弩,而又能使用大雾、大风雨,以昏迷黄帝军士,必然歼灭不少敌人,赢得不少胜仗!然而成败相反……蚩尤失败了,蚩尤在中冀战死了……或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或云黄帝使玄女杀蚩尤,或云黄帝受玄女之兵符杀蚩尤。”【38】

秋阳在《蚩尤与中国文化》中考证说:“蚩尤的优势,概括起来,无非是两条:其一,其族善造兵器,号称‘五兵’,即戈、矛、戟、酉矛和夷矛;其二,蚩尤所统领的九黎族群,英勇善战,顽强拼搏,故而多次取胜。最后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黄帝得到‘玄女’授以兵法,将蚩尤的战阵攻破。另有一说,在战争中,蚩尤作大雾,士兵皆迷,黄帝令风后(或玄女),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杀蚩尤。可见,蚩尤与黄帝的对阵,各显神通。黄帝之所以擒住蚩尤,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外力之助。”【39】

黄帝无论是得到天玄女和应龙的帮助,仰或是靠计谋,战争的最终结果是,黄帝部族获胜,强大的九黎部族战败了,其首领蚩尤被擒杀了。涿鹿之战实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面貌的大事。尚若蚩尤得志,中国历史也许完全是另一回事

(五)、涿鹿大战惨烈无比,杀戮十分残酷

涿鹿大战之前的九隅之战,蚩尤部族将炎帝部族赶跑而以、阪泉之战促成黄、炎联盟,这两场战争都没有留下血腥的记忆,涿鹿大战却惨烈无比,杀戮十分残酷。

 

《管子·地数篇》:“黄帝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庄子·杂篇》:“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血流百里。”

《庄子·盗跖篇》:“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绎史》卷5引《黄帝内传》:“黄帝杀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维之功。”

《史记》:“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杀蚩尤”。

《路史·后纪四》:“传战执尤于中冀而殊之,爱谓之解。”

《梦溪笔谈》卷3:“解州盐泽,卤色正赤,里俗谓之‘蚩尤血。’”

《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傅战擒蚩尤于中冀,而诛之,爰谓之解。以甲兵释怒,用大政顺天思叙,记於太常,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身首异处。”

《云及七笺》:“黄帝出兵伐蚩尤于绝辔之野,以桐鼓为警。”

《意林》:“白龙赤虎,战斗俱怒,蚩尤败走,死于鱼口。”

《广成子卷》:“蚩尤铜头啖石,飞空走险,以馗牛皮为鼓九击止之,尤不能飞走,遂杀之。”

《拾遗记》:黄帝“迁其民之善者于邹鲁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

 

“黄帝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杀蚩尤”,“解州盐泽,卤色正赤,里俗谓之‘蚩尤血’”,“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身首异处。”足见涿鹿大战之激烈和严酷性。这是蚩尤逐炎帝出九隅之战,黄帝、炎帝阪泉之战所没有的残酷记忆。

我们还特别注意到,黄帝对蚩尤九黎族的残酷屠杀,一些史籍对黄帝也颇有微词,明显地同情蚩尤。比如《庄子·杂篇》“黄帝不能致德”,《盗跖篇》“黄帝尚不能全德”,“血流百里”等。

拥有九九八十一个兄弟和先进武器的蚩尤,是战死,是谋杀,或是另有别的原因,现在是难以考证了。总之,“逐鹿中原”,蚩尤失败了。九黎部族因而最终遭致败绩,丧失了控制中原地区的历史性机遇。

黄帝“迁其民之善者于邹鲁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把那些顺服的九黎部落安置在比较好的地方,把那些顽抗的九黎部落迁徙到北方寒冷荒凉的不毛之地。

对此,梁聚五考证说:“这样看来,大家对蚩尤之死,都感觉有些神秘。这不一定注意他个人,而是注意他八十一个铜头铁额的兄弟,和着他成千成万的徒步短兵,及一般拥戴他的九黎苗民。否则,蚩尤一死,战争即告结束。黄帝当着战争结束之日,应该不分畛域的发出安民布吿,使战败国的士兵,也得解甲归农,饲养牲畜,种植植物,过着安定生活,以繁衍其子孙。殊黄帝计不出此。”梁聚五引用夏曾佑的话说:而是“迁其类之善者于邹鲁之乡,其不善者,以木械之,而命之曰民。己之族,则曰百姓。民之曰冥,言其其未见仁道也。百姓,言天下之所生也。【40】

(六)、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下

黄帝不愧于是胜利者,蚩尤也不愧于是失败的英雄。中国史籍记载,蚩尤兵败被杀后,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下。

 

《龙鱼河图》:“伏蚩尤之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皆殄灭。”

《管子·五行》:“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这大概是说,黄帝擒杀强大的蚩尤后,人们都震惊了,天下又乱起来了,黄帝很佩服对手蚩尤,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借蚩尤之威平天下,遂画蚩尤形像,并说蚩尤没有死。天下人都以为蚩尤还活着,并且还居于黄帝之幕府,于是八方万邦皆为弭服,不再起来造反了。

由此可见,蚩尤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在天下人面前具有着崇高的威望和地位。黄帝这位胜利者,十分敬佩蚩尤,擒杀蚩尤后,还要借助蚩尤的威望来平天下。诚如唐善纯说:蚩尤以“作兵者”“兵主”的身份,不仅在后世一直受人供奉,而且就在当时,也是被看成“不死”之神的。《太平御览》卷79引《龙鱼河图》记载,黄帝得玄女兵信神符而擒杀蚩尤之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可见蚩尤神威力之大,不只在九黎部落之内,而且八方万邦,对他都非常崇敬,使黄帝要画出他的神象来,才能服天下。【41】

前所述及,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曾感叹说:“夫蚩尤受金,作兵,伐黄帝。而吾族剥林木以为兵,铜木之间,利钝殊焉。蚩尤胜而黄帝败,殆无疑义。然而成败相反,此何故哉?”【42】在夏曾佑看来,该胜利的却失败了,该失败却胜利了,落后的部落打败了先进的部落。以金作兵的蚩尤被以木石作兵的黄帝打败了,这就是历史。5000年前的这一历史真实,或许有人疑义,先进的部落怎么会被落后的部落打败呢?我们认为这是不足为奇的。犹如后来之刘邦打败项羽,毛泽东打败蒋介石。历史就是历史。落后战胜先进,弱者打败强者,中外历史上比比皆是。这也说明,战争双方拼的不完全是实力,更重要的是智慧。

黄朴民考证黄帝转败为胜的原因时说:“在涿鹿之战中,黄帝族及其炎帝族之所以由弱胜强,以少克众,反败为胜,取得最后的胜利,关键就在于其战争指导要比蚩尤部落来得高明卓越……蚩尤部族方面尽管兵力雄厚,兵器装备优于自己的对手,但由于一味迷信武力,连年对外扩张,侵凌其他部族(氏族),故国虽大,好战必亡。”【43】我们认为,黄朴民的考证虽然有现代分析的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符合涿鹿之战胜败双方的实际情况的。

(七)、蚩尤桎梏化为枫木

中国史籍记载,黄帝擒杀蚩尤之桎梏而化为枫木。

 

《云笈七签·轩辕本纪》:“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青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之桎梏,是为枫木。”

《山海经·大荒南经》:“枫木,蚩尤所弃之桎梏,是为枫木。”郭璞注云:“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

 

上述记载可看出,蚩尤是神一般的人物,黄帝杀蚩尤掷械化为枫木之林,蚩尤所弃之桎梏,是为枫木,蚩尤为黄帝械而杀之,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远古华北平原枫木茂盛,北京西郊尚存大片枫木。枫树干高大挺拔,苗汉先民古时视枫木为吉祥树,而蚩尤在苗汉先民心中形象高大,喻蚩尤为枫木,寄托哀思,崇拜蚩尤,推崇枫木,文献才留下这些记载。湖南城步苗族有祭“枫神”为人驱除疫鬼的习俗。祭祀时要人装扮成“枫神”,头上反戴铁三角架,身上倒穿蓑衣,手持圆木棒,俨然说是铜头铁额的远祖蚩尤。黔东南苗族中流传着古老的《枫木歌》,说从枫木树心里生出“蝴蝶妈妈”,“蝴蝶妈妈”和“水泡”游方,生出12个蛋,最后从12个蛋中孵出苗族的始祖“姜央”。这首歌把苗族的始祖直接同蚩尤的化身“枫木”联系起来。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爬脉梳络望远古》中考证说:“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及郑玄注,蚩尤被黄帝擒获后戴上了木质刑具桎梏(锁脚的部分叫桎,锁手的部分叫梏),从今天河北北部的涿鹿县,押解到今天山西西南部的运城地区。这条路很长,要穿过河北省的一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将近两千华里。蚩尤的手足,都被桎梏腐灿了,桎梏上渗透了血迹。为什么长途押解?为了示众,为了让各地异心归服。终点是现在运城县南方,中条山北麓的一个地方,那儿是处决蚩尤的刑场。处决的方式是“身首解割”,因此这地方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解州”。蚩尤被杀后,桎梏被行刑者取下弃之山野。这副桎梏本来已在长途押解中渗满血迹,此刻更是鲜血淋漓,它很快就在弃落的山野间生根了,长成一片枫林,如血似火。”【44】

(八)、秦始皇、刘邦、李世民尊蚩尤为“兵主”

中国史籍记载,后著名历史人物秦始皇、刘邦、李世民等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

 

《汉书·郊祀志》:“秦代祀东方八神将,三曰兵主祠蚩尤。”

《史记·封禅书》:“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天下已定……令祝官主蚩尤之祠于长安”。“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

《史记·高祖本纪》:“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沛公祠黄帝蚩尤于沛庭旗帜皆尚赤。”

《汉书·地理志》“宣帝在尤冢建蚩尤祠。”

《宋史·礼志》:“太宗征河东……祭蚩尤于玛牙。”

 

以上说明蚩尤作兵,善战,被秦始皇、刘邦、唐太宗尊之为“兵主”。秦始皇祀八神,第三为“兵主”蚩尤。刘邦夺取天下后首先祭蚩尤。唐太宗征河东前,先祭祀战争之神蚩尤。历代帝王为什么敬重涿鹿大战的失败者蚩尤,因为蚩尤作兵善战,或许在帝王们看来,蚩尤兵败被杀只是出于历史的偶然,在他们心中,蚩尤就是一个战神,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秋阳在《蚩尤与中国文化》中说:“蚩尤虽然战败了,但其所建的战功,不可磨灭。历史上曾经将黄帝和蚩尤的兵法合而成集,题目《黄帝蚩尤兵法》,以资借鉴;又有《蚩尤传》一书,记述其生平业绩,以为效法的楷模,可惜已经失传……蚩尤因其在战争中所显示的卓越才能,受到后世的尊崇,奉其为‘兵主’、‘战神’,而敬重之,祭奠之。”【45】

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说:“东夷之族以它高度发展的文化,在地区文化的交流、融合、组合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在神话传说中蚩尤虽死犹生的根本存在。”【46】这里的“东夷”应为“东蒙”。

 

《吕氏春秋·明理》:“有其状若众植华以长,黄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旗,类彗而后典,象旗。”

《隋书·天文志》:“旋星,散为蚩尤旗”。“蚩尤旗如箕,可长三丈,末有星。”

 

由此可见,蚩尤还被后人奉为天上的星宿之一王大友在《三皇五帝时代》中考证说:“蚩尤继承太昊伏羲的木星,少昊玄枵的金星水星观测系统,创立苍龙星座(木星、大火星)为主观测系统的天市垣星象座标历法系统,完善了四陆二十八宿天象定位坐标。”【47】蚩尤系上古“东蒙”伏羲太昊、少昊的族裔,他是否创立了苍龙星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被后人奉为天上的星宿之一

唐善纯在《青鸟之所栖》中说:蚩尤在神话中也是耀眼的星星“司兵之星名蚩尤”(《经史答问》);天上的彗星被说成是“蚩尤之旗”,“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象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史记·天官书》)。【48】

蒋志华主编的《中国世界部落文化》说:“我国中原一带的民间也一直流传着有关蚩尤的传说,在今河北冀州等地仍有不少蚩尤祠,当地设坛为祭,祭祀蚩尤神。于每年十月祀之,谱以乐章,象以戏舞。据说有时候祭祀时会有红色气体出现,一些古书上称:“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间称之为‘蚩尤旗’。”但有古人又称慧星为蚩尤旗,见之必动干戈。相传黄帝还曾画蚩尤像以威天下,后世于是以蚩尤为战神。冀州民间还有蚩尤戏,即角抵戏,将蚩尤神化为有牛耳、牛角、牛蹄、鬓如剑戟、以角抵人的形象,表演者头戴牛角,两两相抵。这些大者说明了东夷部落的好战和勇猛。”【49】如前所述,“东夷”应为“东蒙”。

(九)、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

传说蚩尤身首异处以后,九黎民把他的头颅和身子,抬回苗族老家现今的山东省,头颅埋在寿张县(今山东西部黄河北岸,1964年撒销县治,并入阳谷县和河南范县),身子埋在巨野县。后人对蚩尤祠之不绝,对蚩尤之冢也有着深切的怀念。

 

《太平御览》引《皇览·冢墓记》:“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阙乡城中,高7尺,民常以10月祀之。有赤气如绛,名曰‘蚩尤旗’。”

《史记·集解》引《皇览》:“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阙乡城中……肩髀冢在西阳郡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首异处,故别葬之。”

《汉书·地理志》:“蚩尤祠在(东郡寿良县)西北涑上。”

《十三州志》:“寿张有蚩尤祠。”赵一清曰:“汉志东郡寿张县蚩尤祠在西北涑上。”

 

以上记载可知,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阙乡城中,肩髀冢在西阳郡巨野县重聚,黄帝杀蚩尤,身首异处,故别葬之。根据史料记载、考古发现及专家研究考证,今山东阳谷县十五里园是埋葬蚩尤首级的地方。2014年5月1日,山东阳谷蚩尤陵在十五里园镇正式落成,结束了蚩尤只有坟没有陵的历史。蚩尤陵将同黄帝陵、炎帝陵、中华三祖堂一样,是中华民族祭奠共同祖先的神圣场所。正如任昌华等在《涿鹿三祖文化简介》中说:“蚩尤虽然被黄帝擒杀于涿鹿,但他做为赫赫始祖,功不可灭。”【50】

(十)、蚩尤战败被妖魔化

虽然黄帝敬佩蚩尤,秦始皇、刘邦、李世民等尊蚩尤为“兵主”和“战神”。 但数千年来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冦”的思想影响下,一部分史官歌颂胜者黄帝是对的,但对败者蚩尤似乎却很不公平,他们斥蚩尤为“倡乱”者、“暴徒”,把黄帝战蚩尤被看成是“正义”对“邪恶”的“讨伐”,是“仁德”战胜“暴虐”,把“平定蚩尤乱”说成是黄帝的伟大功绩,甚至连蚩尤的名字也作出了相当丑恶的解释。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太平御览·黄帝轩辕氏》:“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

《归藏·启筮》:蚩尤“八肱八趾疏首。”

《竹书纪年》:“蚩尤……好兵喜乱。”

《广雅释诂》:“蚩,乱也。”

《方言》:“蚩,悖也”(卷十二)

《六书正伪》:“凡无知者,皆为蚩名之。” 

 

“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不用帝命,好兵喜乱”“兽身人语”“食沙石子,八肱八趾疏首”“蚩,乱也”“悖也”“凡无知者,皆为蚩名之” 。可见史官们尽其力量丑化蚩尤,抵毁蚩尤,把他说成是妖魔鬼怪,是“邪恶”,是“暴虐”。总之,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反面人物。时至今日,丑化、抵毁蚩尤的余毒还在流传,比如蒋志华主编的《中国世界部落文化》说:“而传说中的蚩尤是十分凶狠、邪恶的,所以打败蚩尤的黄帝就成了惩罚邪恶的正义化身。”【51】

秋阳在《蚩尤与中国文化》中说:“汉族奉黄帝为自己的老祖宗,而黄帝就是以战胜蚩尤而有天下的王者,于是就要彪炳于史册。蚩尤既然被打败了,无力再回天,于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古代的典籍大多是汉人用汉字写成,因而对于黄帝与蚩尤,厚此薄彼、是非莫辩、褒贬偏颇,比比皆是,也就不奇怪了。然而,尽管权势者们如何处心积虑,始终抹杀不了蚩尤的功绩,涂改不了蚩尤的本来面目。”【52】

梁聚五在《苗族发展史》中说:“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在黎族,也可以说是苗夷民族,相互传说的真个不少,而且说的都是苗夷民族祖先的战绩。但是这些战绩,中国的历史上都缺少记载。这也许是翦伯赞氏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大汉族史’吧?然而我们听釆用的资料,还是出自中国史。这些史,对于汉族以外的各民族,多以禽兽目之。如《王制》所说:‘东方曰夷,被发纹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毛羽穴居’。古代人类生活,大扺如此,用不着诧异!如果在今天,还根据这些史料,来看待华夏族以外的其他中国民族,真是说不过去了。自己攻击别人,便说是‘讨’,是‘伐’,是‘平’; 别人向你还一还手,便说是‘侵’,是‘寇’,是‘犯’。这种头脑,在今天,是千万使不得的。”【53】

田玉隆在《蚩尤研究资料选》前言中说:“蚩尤和炎帝、黄帝,在中国传说时代,是三位显赫人物,开始普无轩轾,其地位悬殊乃儒者所为。”【54】

根据伍新福先生的研究,蚩尤被斥之为倡“乱”者而成为“讨伐”的对象,始作俑者是孔丘。《尚书》有所谓“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这是先秦文献中关于蚩尤倡“乱”的最早记载。《尚书》为春秋末孔子编选而成的,是孔子及其门徒所推崇和传播的“经典”。考先秦文献,历史上第一个对蚩尤进行人身攻击、诬毁,加上种种具体“罪名”的是孔子。如《大戴礼记》引孔子语,大骂蚩尤为“众人之贪者”、“及利无义”、“不顾厥亲,以丧厥身”,“愍欲而无厌者也。”后左丘明为《春秋》作传,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司马迁写《史记》,孔颖达和马融等为《尚书》作传注,黄帝被定为一尊,黄帝族系被奉之为正统,而对蚩尤则是一片骂倒之声,所加给蚩尤的“罪名”也越来越多。如《吕氏春秋·孟秋记》云:蚩尤“始作乱,伐无罪,杀无辜……为之无道”;《国语·楚语下》曰:“九黎乱德,民神杂糅”、“蒸享无度,民匮于祀”。特别是从《春秋左氏传》到宋代罗泌《路史·蚩尤传》,更是将孔子所诬毁蚩尤的“贪者”、“无厌者”加以引伸和发挥,把蚩尤比于“饕餮”,描绘成长“肉翅”、“虎瓜”、“食人肉”的贪婪的怪兽等。

余秋雨在《爬脉梳络望远古》中也说道:“总之,这场战争打得惨烈无比,千钧一发。极有可能是蚩尤获胜,那么中华历史就要全面改写。正因为如此,黄帝及其史官必须把蚩尤说成是妖魔,一来可以为黄帝久攻不下辩解,二来可以把正义拉到自己一边,杜绝后人设想万一蚩尤胜利的另一种前途……这个意图没现实,因为蚩尤的部族很大。他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生活在今天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以及山西、河北、河南的黄河流域,人口众多,当然是诛不尽的。因此黄帝只能向他们宣告,他们以前的首领是妖魔,现在应该服从新的统治者。”【55】是不是黄帝宣告蚩尤是妖魔,我们没有查到这方面的史籍资料,倒是查到黄帝尊重敬佩对手的资料。如前所述,《龙鱼河图》:“伏蚩尤之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皆殄灭”。贬低和丑化失败者蚩尤。把蚩尤妖魔化的还不是黄帝,而是后来的史官们。

王祖武在全国首届涿鹿黄帝、炎帝、蚩尤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闭幕词中说:“涿鹿地望从《史记》确立起,一直未变。发生在这里的阪泉之战、涿鹿之战是为信史。炎帝、黄帝、蚩尤在涿鹿的军事、会盟和融合,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的大统一。这种大融合、大统一,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56】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涿鹿大战,以黄帝胜蚩尤败而告终。涿鹿战堪称为我国古代战争的滥觞。大量史籍资料记载,黄帝战胜蚩尤邑都涿鹿后,继续了中华文明的大创造,司马迁《史记》载:“官名皆以之命,为之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止,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五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落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目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淮南子·天文篇》载:“中央土也,其帝黄帝,执绳而治四方。”这说明政治方面黄帝设官职、建军队、立法制、订纪纲,建立了最初的国家雏形;经济文化方面建宫屋、制陶器、行耕种、织蚕丝、做衣裳、置市井、创文字、立货币、定音律、推历数、论婚丧、规礼仪。中华早期文明在伏羲、神农时代的基础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是居于东方的“东蒙”伏羲太昊部族,涿鹿大战黄帝打败蚩尤后,强大起来的黄帝部族代之而成为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主体。诚如蒋志华主编的《中国世界部落文化》说:“随着这两次战争(指阪泉之战、涿鹿大战)的胜利,黄帝部落得以吞并了炎帝部落和东夷部落,实力大增。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战胜蚩尤之后,“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随后,黄帝部落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也屡屡获胜,史称:“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凡五十二战,天下大服。”黄帝部落由此发展为中国大地上最强大的部落,成为早期中华民族的主体。”【57】

古代部落战争加强了两大源头文化的碰撞。李学勤等指出:“黄河中游和下游史前文化的接触、交流,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学揭示“中原地区的原始文化较周围地区要成熟得早一些”,距今6000多年前大汶口文化早期时,黄河下游地区明显受到中游仰韶文化影响,到了大汶口文化中期时,逐渐加强了对中原文化影响,从距今5000年以降,大汶口文化陶器数量和品种又都减少了,“分布范围明显扩大,已达到洛阳和信阳地区”,反映出两种文化在中原地区逐渐趋于融合,这种变动的轨迹,指示出原始社会末期华夏、东夷两大集团的融合,虽不始于涿鹿之战,但涿鹿之战却对融合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涿鹿之战应是作为两大部集团融合的的标志而载人史册的。”【58】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称为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的基础。”【59】范文澜这里所说的夷族,黎族,苗族,实际上都是“东蒙”古苗人。“东蒙”古苗人也是汉族最重要的一个来源。

 

 

四、大战索考

 

我们分别研究介绍了九隅之战,阪泉之战和涿鹿大战,已经引用了一些专家对三场古代部落战争的考证资料,但因篇幅所限,一些重要的学人考证资料,尤其是对涿鹿大战的研究与考索,我们将在本文大量地引用与分析,以证涿鹿大战是历史的真实,不是神话。

夏曾佑的《中国民族史》第一章的第十三节,标题就是“黄帝与蚩尤之战”。他说:

 

黄帝所战之炎帝,似必为帝榆罔矣。然或谓蚩尤即炎帝,古书之疑似者颇多。今案蚩尤之说,百家沸腾,然会而通之,亦可得其条理。且黄帝、蚩尤之役,为吾国民族竞争之发端,亦即吾今日社会之所以建立。周秦以前人,犹知此义。故涿鹿之战,百家均引之。

 

夏曾佑的上述考证告诉我们:黄帝所战之炎帝,是榆罔,说蚩尤是炎帝疑点颇多,不足为信。蚩尤之说能够成立。今日社会之所以建立,发端于黄帝、蚩尤之战。周秦以前人,犹知此义。故涿鹿之战,百家均引之,应为信史。

 

安蚩尤为九黎之君,其少时曾学于中国……稔知诸夏、九黎,终不能并存于世。又默观神农世衰,知事机不可失……未几,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盖古史仅称蚩尤逐帝榆罔,而未言蚩尤杀榆罔也。殆当时榆罔都蚩尤、黄帝之间,先被逐于蚩尤,后见灭于黄帝。蚩尤所率九黎之民……与黄帝遇于阪泉涿鹿之野,已在中国之西北偏。是当时神州大陆,已为蚩尤所据,若涿鹿之战,而黄帝再败,则五族尚失其自包牺、神农以来之殖民地,而仍回葱岭之高原……故涿鹿之战,成诸夏之大事也……或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或云,黄帝使女魃杀蚩尤,或云,黄帝受玄女兵符,杀蚩尤……夫蚩尤受金,作兵,伐黄帝,是地质学家所谓铜刀期矣。而吾族剥林木以为兵,铜木之间,利钝殊焉。蚩尤胜而黄帝败,殆无疑义。然而成败相反,此何故哉?

 

夏曾佑的上述考证又告诉我们:蚩尤为九黎之君,其少时曾学于中国,中国即中原,意即蚩尤生长于中原。古时诸夏、九黎,不能并存于世。意即一山不容二虎。神农世衰时,先是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史称蚩尤逐帝榆罔,未言蚩尤杀榆罔,榆罔后见灭于黄帝。蚩尤所率九黎之民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已在中国之西北偏。夏曾佑强调说,当时神州大陆,已为蚩尤所据,若涿鹿之战,而黄帝再败,则吾族而仍回葱岭之高原也。故涿鹿之战,成诸夏之大事也。史籍称黄帝使应龙杀蚩尤,或称黄帝使女魃杀蚩尤,或云黄帝受玄女兵符杀蚩尤,总之,是强大的蚩尤失败了。夏曾佑感叹地说,夫蚩尤受金作兵,而吾族剥林木以为兵,铜木之间,利钝殊焉。蚩尤胜而黄帝败,殆无疑义。然而成败相反,此何故哉?前所述及,夏曾佑认为,应该是拥有先进武器的蚩尤胜黄帝,然而成败却相反,而以木石为兵器的黄帝反而胜了以金作兵的蚩尤。夏曾佑强调说:“盖普鲁士不合日尔曼列邦为一统,不能大胜法兰西也。”他即认为,如果不是黄帝与炎帝联盟,共同对付强大的蚩尤,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敬佩夏曾佑的学识与实事求是的精神。

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一书,上编第二篇第二章的第二个标题,即是“涿鹿之战”。李学勤等考证说:

 

在古文献中,涿鹿之战的记载远多于阪泉之战,其中最重要的是《逸周书·尝麦》:“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这是对涿鹿之战较为完整的记录,时代也比较早,因而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首先,从这段记载中可知涿鹿之战晚于阪泉之战,发生在华夏集团形成以后。因为这场战争起于蚩尤侵入炎帝族活动地区,炎帝九隅无遗,求助于黄帝。黄帝立即兵伐蚩尤,“以甲兵释怒”。只有建立了联盟或某种联合体的部落之间,才有这种互相救助的义务。若在阪泉之战以前,黄河中游地区处于“诸侯相侵伐”的混乱局面时,对蚩尤的进攻是难以有效地扼制住的。

 

李学勤等的上述考证告诉我们:一、涿鹿之战晚于阪泉之战,发生在华夏集团形成以后;二是阪泉之战之前,蚩尤侵入炎帝族活动地区,炎帝九隅无遗;三是炎帝求助于黄帝,只有建立了联盟或某种联合体的部落之间,才有这种互相救助的义务;四是若在阪泉之战以前,处于“诸侯相侵伐”的混乱局面,对蚩尤的进攻是难以有效地扼制住的。我们认为,这应该是符合历史真实的。李学勤等接着说:

 

蚩尤是著名的勇武善战的古族,传说,“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铜头铁额”,“造五兵杖、刀、戟、大驽,威震天下”,以至死后数千年仍被尊为战神。“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说明他是一强大部落联合体首领……所以“九黎”就是“九夷”,更确切地说应是后来古本《竹书纪年》所载九夷的前身。“于宇少昊”则说明少昊之地——今山东曲阜是这个强大的部族集团中央部落所在地……蚩尤是东夷集团的代表人物,所以涿鹿这战是华夏、东夷两大部族集团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激烈,曾以神话的形式长久流传,如《山海经·大荒北经》有:“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这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值得注意的是在涿鹿之战及其后出现灾害天气的记忆流传极广,如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感。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李学勤等的上述考证,基本反映了涿鹿之战的史实。说“九黎”确切地说应是后来古本《竹书纪年》所载九夷的前身,这应该是对的。但说蚩尤是东夷集团的代表人物,涿鹿之战是华夏、东夷两大部族集团之间的战争,这就值得商榷了,因为涿鹿之战时还没有“东夷”的概念。可以说阪泉之战形成黄、炎联盟,黄、炎联盟也可以看作是华夏集团的初歩形成,但与黄帝涿鹿大战的蚩尤及九黎集团,是上古“东蒙”人的后裔,“东夷”则是夏商周时才逐渐形成的人们居住地域的概念。《竹书纪年》所载九夷即“东夷”,也是上古“东蒙”人的后裔,后来全部地融入华夏族中去了。我国学界对蚩尤九黎习惯用“东夷”的说法,实际上应该是“东蒙”才对。李学勤等又接着说:

 

在关于这场争的传说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战争的结局,东夷集团是失败的一方,蚩尤被擒杀。《史记·五帝本纪》裴《集解》引《皇览》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类似的传说很多,如前述今河北涿鹿蚩尤血染山和蚩尤坟,此外,山西解县盐池“卤色正赤,俚谷谓之‘蚩尤血’”,《山海经·大荒南经》还载“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郭璞注:“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搞其械,化而为树也。”甚至还传说“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显然,蚩尤虽被杀,却不仅享祭于东夷故地,还威名远播,受到对手的尊敬。它传递来的历史信息应为涿鹿之战后,不是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而是华夏、东夷两大部族集团加强了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东夷故地的先民并没有中断自己的发展。而是在少昊清的率领下继续前进;另一方面战败的余部引而远去,将蚩尤的英雄故事带到四面八方。如苗族以蚩尤为始祖,在他们的古歌中记述,从前的“五支奶”、“六支祖”都“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直相连”。后来“经历万般苦,迁徙到西方”。苗族崇拜枫树,有将枫树奉为祖先的习俗,可与蚩尤桎梏化为枫树的传说相印证。而无论哪种情况,东夷之族都以它高度发展的文化,在地区文化的交流、融合、组合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在神话传说中蚩尤虽死犹生的根本存在。

 

李学勤等考证,“不是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而是华夏、东夷(应为东蒙)两大部族集团加强了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东夷故地的先民并没有中断自己的发展,而是在少昊清的率领下继续前进。”这一部分应该就是后来的“东夷”了;“另一方面战败的余部引而远去,将蚩尤的英雄故事带到四面八方。”现在的苗、瑶、畲等民族,就是“战败的余部引而远去”的那一部分的后裔,他们将蚩尤的英雄故事带到四面八方。蚩尤虽死犹生。李学勤等接着说:

 

不仅如此,考古学成果还对我们正确理解文献记载很有启示。如长期以来对《尝麦》所谓“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的理解重在“命”字,认为黄帝战胜后,选择能与征服者合作的氏族首领“清”,绥靖蚩尤原来领导的人民。但这是不符合氏族制度原则的。黄帝时代氏族制度仍然存在着活力,不可能有“征服者”、“任命”氏族领袖的事。对此,美洲“印加帝国”的历史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今海岱地区古文化持续高度发展的史实更预示出东夷集团在涿鹿之战中并未被华夏集团征服,“命少昊清司马鸟师”的涵义主要指东夷之族继续保持了自己的氏族部落组织。两大部族集团建立了某种联盟关系,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联系,共同融为后来华夏族的核心。

 

李学勤等对《尝麦》载“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的解释是有道理的。“东蒙”族人口众多,除蚩九率领的九黎集团参战外,没有参战的人一定不在少数,涿鹿之战黄帝获胜后,九黎群团“战败的余部引而远去”,没有参战的“东蒙”人继续保持了自己的氏族部落组织,黄炎集团与留在原地的“东蒙”氏族部落集团建立了某种联盟关系,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联系,共同融为后来华夏族的核心。我们认为,这一立论应该是符合历史真实的。涿鹿之战后,留在原地的“东蒙” 人也是华夏族的一个重要来源。李学勤等强调说:“所以涿鹿之战应是作为两大部族集团融合的标志而载入史册的。”【60】

总之,李学勤等的上述考证,除习惯用“东夷”的说法我们不同意外,他们的考证基本符合涿鹿大战之史实和苗族历史发展实际的。

蒋志华主编的《中国世界部落文化》,以“九黎部落:最早跨进青铜器时代的部落”为题,其中说道:

 

据历史记载:炎帝神农氏传到帝榆罔这一代时,实力逐渐衰弱,原来臣服的各部落纷起争夺,其中最强悍好斗的就是九黎族。由于和炎帝部落杂居,有的记载还说他们也是炎帝之后,九黎部落的社会生活状况与炎帝部落也大致相同。九黎落部是一个大部族,里面还有一些小部落,其首领是蚩尤。黄帝战蚩尤的传说中说蚩尤有兄弟81人。对此专家解释为大抵这些部落的酋长都有叫蚩尤的习惯,因此兄弟众多。但这也说明蚩尤部落中的确部族众多。

就当时来说,九黎部落的文化是比较先进的。据说最早的铜器就是他们使用的。可能是他们曾生活在有铜矿的山边,某次骤发大水,铜矿随水流出,九黎部落的人得以用它制成各种生活用品和武器,因而首先跨进了青铜时代,其军队的战斗力也因之大大提升。

蚩尤得到青铜制造的锋利兵器后开始大肆扩张和掠夺。这个时候大抵还在新石器时代,其他部落的武器还只是一些石器和木器,蚩尤部落的战斗力当然要强过他们许多。蚩尤部落在战斗中不但使用铜兵器,还用些铜块铜片包在头上,成了最原始的头盔。也许在与黄帝打仗的时候,他们还用头上的铜片像牛角一样抵人,于是就有人说他们是“铜头铁额”。因此,其他部落都对蚩尤又恨又怕。以致到了后来都把他们当做一种可怕的怪物。九黎部落十分好战,他们到处征伐,弄得其他部落怨声载道,等炎帝醒悟过来时,他们已经异常强大了。炎帝打不过,只得向黄帝求救,后来炎、黄部落联合才将蚩尤打败。有史书记载:黄帝征服蚩尤后,“天下复扰乱,咸谓蚩尤不死,八方皆为殓天”。由此可见蚩尤在当时的影响,死后犹能服群雄,于是被后人奉为战神。据说汉高祖刘邦起兵之时,就曾祭祀黄帝与蚩尤。蚩尤战败后,依附他的部落自然也就作鸟兽散。黄帝把他们分别进行了安置:降服归顺的迁到“邹屠之地”,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一带;野蛮而不服归顺的流牧到“有北之乡”,也就是北方寒冷的不毛之地。但很多有能力的人也得到重用,有的人还被黄帝用来观测天文,以指导农时,这也说明当时九黎部落对天文历法已有一定的研究。而大部份的九黎部人南迁,成为三苗部落的来源之一。”【61】

 

我们认为,蒋志华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和吸收学界的研究与考证,对“九黎部落”的上述介绍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中国那些事儿 夏商周》这样写道:“在史学家们看来,揭开神话传说的神秘面纱后,事实基本如下:

 

其一,蚩尤氏族坚强有力,上下团结,这个部落群体祟拜一种奇异的动物图腾,经常在沙场上戴着怪异的面具振慑对方,英勇剽悍,骁勇善战。

其二,原始时代的天然力,可能会把一些暴露在外面的矿石熔化成金属,这些天赐之物比木头石块还要坚硬,若打造成武器也很正常,蚩尤部落由于掌握了这种先进武器,所以逐渐强盛,发展成古代中国东部一个强大的部落。

其三,战争发生在一个绵绵的雨季,地点是黄河中下游的温湿地带。黄帝、炎帝部族来自黄河中上游的干旱地带,他们长途行军,疲惫不堪,又不熟悉环境,因此,蚩尤依仗先进装备,且摸透当地的雨雾规律,妙计频出,黄帝屡战屡败。

其四,黄常毕竟足智多谋,实力雄厚,他掌握了蚩尤及东部区域的作战规律后,已经度过雨季,迎来了旱季,蚩尤渐渐丧失了初始的优势。因此,大约在秋天到来后,黄帝打败了蚩尤,黎民百姓于十月祭拜蚩尤,也从侧面证明蚩尤兵败和去逝的日子。

其五,蚩尤战败被杀,他的部族也瓦解了:有的继续在东部地区停留,大概就是在山东、河南、河北三省的交界处,这个区域到汉代还有黎县、黎阳、黎山、黎水等地名,即蚩尤遗民的遗迹;有的被黄帝部族俘获并同化,成为中原统治阶层的良民,古代将百姓称作黎民或黎元、黎首、黎庶、黎氓,皆是此战之后的产物;还有一些人坚持到底,死不妥协,他们有的迁向西北,并在今天的山西壶关等地建立了黎国,一直到商末才被周合并,还有的迁向西南,跑到湘、黔、滇等黄帝管辖不到的地方,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即是后来的苗族。据说,蚩尤死后,他戴着的脚镣手铐丢在地上长成了枫木,苗族人一直祭祀自己的祖神剖尤、尤公公、枫神,自然是在纪念他们的祖先蚩尤。【62】

 

秋阳在《蚩尤与中国文化》中说:“蚩尤尽管被打败了,仍不愧是英雄。他善造兵器,作战勇敢,曾经统领大半个中国,号称九黎之君的巨人族,最先进入中原地区。中原的开发应有蚩尤族的功绩。炎帝族是西方的游牧民族,进入中部地区即被蚩尤驱赶到北方去。黄帝族也是西方的游牧民族,与炎帝战,三战才取胜,后来与炎帝联合攻打蚩尤,九战九不胜,幸得九天玄女赐符,才险战蚩尤。战地上还留下蚩尤旗、蚩尤血、蚩尤冢、蚩尤城。后世尊蚩尤为战神以祀之,演蚩尤戏以示怀念。刘邦起兵都要祀黄帝祭蚩尤。在当时帝王的眼里,黄帝、蚩尤都是圣主先王,应当受到尊崇。”【63】

1995年9月25日至28日,“全国首届涿鹿黄、炎、蚩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涿鹿县隆重召开,来自海峡两岸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40多位高级专家出席本次盛会,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的《先秦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1期,全部登载了参会的30多篇研究论文,这是一期集中研究涿鹿大战的集子。本次会议纪要指出:“与会代表共同认为,蚩尤在中国古代史上与炎帝、黄帝一样,应占同等重要的一席,蚩尤对中华文明发展上的贡献,应给予充分肯定,把炎、黄、蚩作为中华民族人文三祖,不仅符合中国历史实际,而且利于民族团结,有其深刻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64】受人尊敬的苗族老红军、军旅作家陈靖为本次会议提供了《论苗族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贡献》的研究论文,他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们深以为然。“炎、黄、蚩都是中原一些部族中最杰出的首领,他们地位相等,不存在谁是正统,谁是偏枝。他们同是中华民族先祖中的三位大兄长,与他们同时存在的还有许多弟弟妹妹。中华民族是一棵枝茂根繁的参天大树,炎、黄、蚩是深埋在地下的三条粗根,而这三条粗根是不能随意取舍的……炎、黄、蚩并列于先祖中的三兄长,蚩尤作为其一,不论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当之无愧的。”【65】

根据中国史籍记载资料和专家考证资料,我们力图复原5000年前后发生在黄河流域的三场部落战争,即蚩尤逐炎帝出九偶之战、黄炎阪泉之战,特别是那场浩动天宇决定日后中国发展面貌的涿鹿大战。由于古代部落战争离我们太久了,又受到水平和资料的限制,或许有失真的地方,肯定有失真的地方,但我国史籍大量记载以及经过百余年的研究考证,古代三场部落战争的基本战役状况还是基本反映出来了。

正如国学大师钱穆在他所著的《黄帝》一书中说:“黄帝的事迹虽茫昧不明,我们却不能不讲,一个人幼年时期虽记不清楚,但极重要。有些事可以影响他一生,成了他深沉潜在的精神。他长大后,追忆儿时,虽不免掺杂他后来的想象,可是背后操纵这想象的仍有他儿时留下来的成分。这就是说,我们从文化的大体上看古史,纵有后人的想象,仍然充满着古人的基本精神。”

由此可见,中国史籍记载5000年前左右发生在黄河流域的三大战役,尤其是著名的涿鹿大战,或许纵有后人想象的成份,但其基本战役状况还是反映出来了。这就是中华民族萌芽初期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9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22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徐静波、胡令远主编:《东亚文明的共振与环流》第1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4】王大友:《三皇五帝时代》(上册)第191页,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版。

【5】 萨维纳:《苗族史》第151页,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的形成研究》第228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徐晓光等:《苗族习惯法研究》第8页,华夏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8】 姚政:《先秦文化研究》第23页,巴蜀书社2004年版。

【9】 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第10–1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蒋志华编著:《中国世界部落文化》第3–4页,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11】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13–14页,岳麓书社,2010年新版。

【12】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第216–21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第219–22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梁聚五:《苗族发展史》第17–18页,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 罗琨:《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载《先秦史研究动态》,1996年1期。

【16】李先登:《黄帝是信史 帝都在涿鹿》,载《先秦文化研究动态》1996年第1期。

【17】郑洪春:《炎黄二帝的历史功绩及意义》,载《先秦史研究动态》,1996年1期。

【18】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第9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 徐旭生:《中国的古史传说时代》第5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20】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90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1】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第21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萨维纳︰《苗族史》第143–144页,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何捷:《华夏始祖黄帝》第21页,贵州出版集团,2010年版。

【24】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48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25】孟世凯:《从“涿鹿之战”看涿鹿》,载《先秦文化研究动态》1996年第1期。

【26】夏曾佑在《中国民族史》第14–15页,岳麓书社,2010年新版。

【27】 蒋志华主编:《中国世界部落文化》第11页,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28】段宝林:《蚩尤考》,载《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四期

【29】 侯哲安:《中国南方古代传说人物考》,见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6集。

【30】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90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31】 夏曾佑:《中国民族史》第15页,岳麓书社,2010年版。

【32】 黄朴民:《涿鹿之战论析》,载《先秦文化研究动态》1996年第1期。

【33】袁珂:《中国神话传说》第185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34】袁珂:《中国神话传说》第185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35】引自《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暨蚩尤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等127页,待出版。

【36】 《中国那些事儿 夏商周》第4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

【37】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23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8】梁聚五:《苗族发展史》60页,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9】秋阳:《蚩尤与中国文化》第43页,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40】梁聚五:《苗族发展史》第60–61页,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1】 唐善纯:《原形是野水牛》,引于山川唐的博客。

【42】 夏曾佑在《中国民族史》第15页,岳麓书社,2010年版。

【43】黄朴民:《涿鹿之战论析》,载《先秦文化研究动态》1996年第1期。

【44】 余秋雨:《爬脉梳络望远古》,载《当代贵州》,2008年第7期。

【45】秋阳:《蚩尤与中国文化》第37页,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46】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第227-228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2年版。

【47】 王大友:《三皇五帝时代》(下册)第549页,中国当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8】 唐善纯:《青鸟之所栖》,引自川山唐的博客。

【49】 蒋志华主编:《中国世界部落文化》第4-5页,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50】任昌华等:《涿鹿三祖文化简介》,载《先秦史研究》1996年1期。

【51】蒋志华编著:《中国世界部落文化》第4页,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52】 秋阳:《蚩尤与中国文化》第15页,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53】梁聚五:《苗族发展史》第52-53页,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4】 田玉隆编著:《蚩尤研究资料选》第4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55】余秋雨:《爬脉梳络望远古》,载《当代贵州》2008年第7期。

【56】王祖武:在全国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闭幕词,载《先秦文化研究动态》1996年第1期。

【57】蒋志华编著:《中国世界部落文化》第4页,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58】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第230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9】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91-92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60】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第224–230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1】蒋志华编著:《中国世界部落文化》第10–12页,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62】线装经典编委会编:《中国那些事儿 夏商周》,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63】 秋阳:《蚩尤与中国文化》第2页,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64】《全国首届涿鹿三祖文化研讨会纪要》,载《先秦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1期。

【65】 陈靖:《论苗族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贡献》,载《先秦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1期。




编辑:网站管理员【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上一篇:炎帝黄帝蚩尤的历史贡献
下一篇:苗族关于涿鹿大战的心史记载
版权所有:贵州省苗学会 [www.gzsmxh.cn]
办公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民族大学北校区行政楼11-20室
网站投稿邮箱:gzsmxh1988@163.com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2008575号-1
技术支持:贵州狼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