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苗学会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宣传推介>> 正文
“东蒙”由来
《探考伏羲》二十一
作者:石朝江 编辑:张有桥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21-01-29 浏览量:1588

《探考伏羲》,顾名思义,即探索考证中华民族的斯文鼻祖伏羲太昊氏,中华文明经历了伏羲太昊时代,古老的苗族源自伏羲太昊部落群团。伏羲太昊时代是古苗人的启蒙时期,也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发轫时代。

在深入研究中,我们率先使用“东蒙”名称,并提出“东蒙“、“西羌”两大源头论。有人对“东蒙”名称提出质疑。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用《“东蒙”由来》《史学瓶颈》《文明启步》《“东蒙”意义》《民族国家》等5篇文稿,特别交待“东蒙”名称的由来及其重要意义。

考古学资料证明,中华文明,早期东部文明是先于西部文明的。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列表第三》中感叹说:“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从中国人类学资料看,“东蒙”与“西羌”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源头。“西羌”族群出现在6000年前,以游牧业为主,可考的祖先有少典、有蟜、神农、炎帝、黄帝等“东蒙”族群出现在7000年前,以农耕业为主,可考的祖先有伏羲太昊、少昊、蚩尤等。

我们从中国史籍记载、学人研究考证、民族民俗证明、考古资料印证四个方面,研究阐述“东蒙”名称的由来。

 

一、中国自有文字纪事以来,就有关于苗民居于东部东方的记载


《山海经·海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

《山海经·海外东经》:“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大人之国。”

可见,《山海经》记载上古东方有苗民,有毛民之国,又称君子之国,大人之国。

继《山海经》之后,“君子国”、“大人国”、“不死国”就相继出现在了大量史籍中。

 

《淮南子·地形训》:“东方有君子之国。”

《说文》载:“凤,神鸟也……出于东方君子国。”“东方之人”。“故有君子不死之国。”

《后汉书·东夷传序》载:(东方)“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

 

“凤”是东方人风姓集团特有的标记,与黄帝发生战争的蚩尤,就出自上古“东方人”的风姓集团

 

《帝王世纪》:“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

《易系辞传》:“帝出乎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淮南子时则训》载:“东方之极……东至日出之次,槫木

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 

《拾遗记》:“以木德称王,故曰春皇,其明睿照于八区,是谓太昊。昊者,明也,位居东方,以含养蠢化,叶于木德,其音附角,号曰木皇。”

《白虎通义》引《含文嘉》:“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

《吕氏春秋·十二纪》载“太嗥伏羲氏。”孔颖达《左传疏》云:“太嗥身号,伏羲代号。”

《吕氏春秋·孟春纪》:“其帝太嗥。”高诱注:“太嗥,伏羲氏。”

《简易道德经》载“世物,唯日光明,世人,唯羲磊落。齐奉羲如天上之日,始之号昊。”

 

上述诸多记载可知,“东方”人群即“君子不死国”的首领为伏羲。伏羲生活于东方,兼有太阳的光明,所以又称作太昊。而且都是指向上古时期居住在东方的古毛人,古苗人,指向7000年前的伏羲太昊时代。 

苗族自称为“蒙”,”是他称,其族群被他称为”,可能还与其最早种田农耕有关。

 

《山海经·大荒南经》:“苗民……继宜秬是食。”

《公羊·庄七年传》注:“苗者,禾,生曰苗,秀曰禾。”

《诗经·硕鼠》:“无食我苗。”注;“嘉谷也。”

《说文》:“苗,草生于田者。”

《广雅·释古三》:“苗,众也。”

 

对此,杨万选考证说:“据典籍所载,中国土人,实为苗族。按:苗,从草从田,谓草生于田也。其初本会意字,如诗《硕鼠》‘无食我苗’,《公羊·庄七年传》‘无苗’。注:‘苗者,禾,生曰苗,秀曰禾’。”【1】鸟居龙藏在《苗族调査报吿》中说:“云南、广西及贵州之山地住有许多苗人之部落,‘苗’字可译为‘力田之人’。”【2】或许,这正是”族群乐于接受“苗族”他称的真正原因。

 

 

二、专家考证“蒙”居于东方,故称为“东蒙”

 

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考证了蒙(苗)人的来源,他说:“伏羲亦作伏牺……蒙阴一带,初皆蒙族聚处之所……所居之地名蒙,所处之山亦名蒙……伏羲后裔,周有密须四国,为东蒙主……知东蒙一带,固伏羲子孙旧壤也。伏羲之后,有东蒙氏……东为方名,殆对宋国诸蒙在西者而言,又知蒙为伏羲族氏矣。族以蒙名,所居之地,故以名蒙。蒙在东方,故言‘东蒙’,合地名氏名以证伏羲,知伏羲为蒙族”。【3】

翦伯赞、郑天挺在《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注曰:“君子国,不死国,相传是东方夷国。”【4】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居住在东方的人统被称为‘夷族’。太嗥是其中一族的著名酋长。太嗥姓风,神话里说他人头蛇身(一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一族。” 【5】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则说:“太嗥,号伏羲氏。据说:‘伏羲作卦’,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了……传说太嗥是风姓,应同九夷中的风夷有更直接的关系。风夷在夷人氏族部落中居于首要地位,因而太嗥又是所有夷人想象中的祖先。”【6】

可以看出,翦伯赞、郑天挺认为君子国是“东方夷国”,范文澜、郭沫若认为伏羲与太嗥是同一的,是居住在东方被称为“夷族”或“夷人”的祖先,而不是华夏族的祖先。他们所说的“东方夷国”、“东方夷族”、“东方夷人”,都是指向7000多年前的“伏羲太昊部族”,而不是指夏商周时才形成的“华夷五方格局”中的“东夷”,因为伏羲太昊时期还没有“东夷”的概念,也还没有华夷之区别。

苗青在《战争与西部苗族大迁徙》中运用苗族口碑资料说:“在那悠悠昊天的东方寰区,在那茫茫旷世的大地中间,有两条河,一条叫浑水河,一条叫清水河……据苗族先辈的老人们代代相传下来,最早住在浑水河和清水河流域大平原里的,是一个叫‘蒙’(hmongb)的大的部落部族。这个大的部落部族,居住地域方圆数千里……这‘蒙(hmongb)’的名称算是最古老的了。”【7】由此可见,苗族口碑史直接说最早居住在浑水河和清水河流域大平原里的,是一个叫‘蒙’的大部落部族。

在上述王献唐的“东蒙”,翦伯赞、郑天挺的“东方夷国”, 范文澜的“东方夷族”,郭沫若的“东方夷人”,苗族自身流传的“蒙部落部族”等称谓中,我们认为称上古时期居于东部平原的蒙人为“东蒙”最适合,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三、东方古“蒙”人后裔的心史记载

 

族古歌《跋山涉水》唱道:

    

来唱五支奶,来唱五支祖,歌唱远祖先,经历万般苦,迁徙来西方,寻找好生活。

从前五支奶,居住在哪里?从前六支祖,居住在哪里?从前五支奶,居住在东方;

从前六支祖,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

 

从苗族古歌中可知,苗族祖先原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的地方。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编著的《苗族文学史》中说:苗族“《跋山涉水》把苗族的老家称为‘东方’……历史学家说:卵生的神话是古代东方民族的传说,苗族认为祖先是从十二个蛋中生出来的。苗族认为伏羲是他们的祖先,但这个伏羲也正是古代东方民族的太昊。”

《苗族史诗·溯河西迁》唱道

    

来看看五对爹娘,六对西迁的先祖,在那生疏的年代,祖先住地在何处?

祖先住在欧整郎,波光激滟与天连;大地平坦如晒席,像盖粮仓的地盘。

 

“祖先住在欧整郎”,欧整郎是什么地方?苗语意译是水与地相平的地方,也就是“波光激滟与天连”的地方。

苗族《迁徙史歌》反复唱到:“从前老家乡,就在海边边”。苗族最古老的祭祖歌《吃牯脏歌》,反复7次唱到东方老家乡:“水牛乘着河浪走,水牛到海水日出处,富裕海边老家乡。”黔东南苗族说自己的祖先来自日出的地方,在13年一届的杀牛祭祖时,未把牛砍死以前,必须把牛头扭向东方,表示祭祀日出地方的祖先。《迁徙史歌》唱到他们祖先是“翻过水山头,来到风雪坳”,先后渡过“河水黄央央”、“河水白生生”、“河水稻花香”的三条大河南下,然后又“沿着稻花香河”西进,“经历万般苦,迁徙来西方,寻找好生活”。歌中以很长的篇幅,表述了他们的祖先南渡黄河和西进的历史过程。

清初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中说:“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还傩愿是东部方言苗族对傩祭、傩仪和傩戏的统称。张应和在《湘西苗族还傩愿源流考》中说:“傩祭、傩仪和傩戏崇拜的始祖神叫‘傩公傩母’, 按苗族民间传说,他们是伏羲女娲的俗称……这进一步说明伏羲女娲当是苗族的始祖,还傩愿正是苗族祭祖的一大宗教活动。”周明阜在《湘西巫傩民俗探微》中说:“凤凰苗傩主要流行于凤凰、吉首、泸溪和怀化的麻阳等县市,傩公傩母与大庸高傩、花垣苗傩、保靖堂郎苗傩一样,皆源于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

苗族老人去世要请巫师唱《指路歌》、《焚巾曲》,操度其亡灵回东方老家与祖先团聚。英国牧师塞缪尔·克拉克在《在中国的西南部落中》说:苗族“出殡由巫师开路,巫师先告诉死者如何进行一次抵达东方祖先处的长途旅行,他念到:现在我们送你到祖先那儿去,在路上,你要闯过很多难关,当你走过蜈蚣岭时,上面布满了许多蜈蚣,但你不要害怕,只管前进,当你爬雪山时,也不要怕冷。到了天国大门,守门老头会拦住不让你进去,你就告诉他,你是谁,以及你祖先的名字,他就会放你进去的。进入天国,你父母以及其他亲属,都会来迎接你,你将幸福也同他们一道生活。”

无论是中国的苗族或迁徙到海外的苗族,族中老人去世,要请巫师或歌师唱古老、指路歌,指引其亡灵按照祖先迁徙的路线,一步一个地名地返回东方故地投祖,然后从那里升天,到天上去与死者的众祖先亡魂团聚,而后过着犹如阳间一样的温馨、祥和的生活。在苗族人的观念里,死亡被认为是一次美妙的、通往生命之源的旅行。

 

 四、考古发现“东蒙”人的资料印证

 

我国东部文明先于西部文明,也得到一百多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一万年前左右,居住在我国东部的“东蒙”人或他们的祖先,就已经在“口朝黄土背朝天”地经营稻作农业了,已经开始烧制陶器了,最初的图画文字已经产生

从我国考古发现来看,上古“东蒙”人即伏羲太昊部族文化,从距今约9000年前的贾湖文化起历经后李文化(距今约8300年)、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良渚文化(距今约65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年)等,都是上古“东蒙”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

我国学界多将上述文化统称为是“东夷”文化,这是不确切的。“东蒙”是源,“东夷”是流。上古“东蒙”人是夏商周时的“东夷”及“南蛮”共同的祖先,被称为“东夷”的人群至春秋战国前后全部地触入了华夏族。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的贾湖村,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共发现珍贵文物标本3000余件。器形种类主要有:陶鼎、陶罐、陶壶、陶碗、陶杯、骨鱼镖、骨镟、骨针、骨锥、骨刀、杈形器、骨笛、石磨盘、磨棒、石斧、石镰、石铲、石凿、石刀、石钻、石砧、砧帽、石环等。还发掘出了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农具,有反映稻作农业起源的大量炭化稻粒、豆粒等植物种子。还发掘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可演奏乐器—骨笛,经研究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还发现了具有文字性质的甲骨契刻符号,刻在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从文化年代及地理学看,贾湖文化是上古时期“东蒙”人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后李文化遗迹主要有房址、壕沟、灰坑和墓葬等。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居住面有的经过烧烤,发现灶址和一些陶、石器等生活用具。墓葬死者头向多朝东。后李遗址所在地是上古“东蒙”人活动的地方,后李人死者头向朝东埋葬与现苗族老年人寿终正寝时头向东,唱《焚巾曲》指引亡魂,返回东方故地投祖。《焚巾曲》所说的东方,亦指太阳升起的地方,即指“东蒙”人之古地。

河姆渡遗址遗址发掘出了距今7000年前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各类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以及丰富的栽培稻谷、驯养的猪、狗、水牛和捕获的禽兽的骨骸以及榫卯接合等工艺成熟、建筑结构复杂、有廊有柱的干栏式分间房屋等。专家认为,苗族吊脚楼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的传承。根据现在所知的出土考古资料,上古鸟纹,所见最早的是在河姆渡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的发掘物陶器上有双头鸟的纹饰,同现今黔东南苗族蜡染双头鸟的纹饰是一模一样的。

良渚文化反映出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并且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的前奏。但是,对中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良渚文化不知为何突然间就衰落了,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纪仲庆在《良渚文化的影响与古史传说》中说:“我认为良渚文化很可能就是古史传说中的蚩尤部落集团。”俞美霞在《陶匏祭天的鸟纹符号探析》中说:杭州湾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不仅有其文化上先后的传承关系,同时,在鸟纹图像上也有其密切的历史渊源……只是河姆渡文化的祭祀符号多是刻在象牙蝶形器上,而良渚文化的刻绘符号则多是在玉器上。

何驽先生认为,良渚文化即是蚩尤文化,良渚玉器流行的那种神人兽面图即是蚩尤,蒋乐平先生认为良渚文化蚩尤文化,良渚文化的衰亡与黄帝战蚩尤有关

王大有在《蚩尤氏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杰出地位论纲》中指出:苗族“都是头戴飞鸟形凸玉冠上插羽毛,这种玉冠,首见于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多年),发达于良渚文化(6500~4200年)—大汶口文化(6500~4500年)—龙山文化(4500~4000年)的陶器、玉器上,尤其集中于玉圭、玉钺、王冠上。”

综上所述,我们将7000年居住在我国东部自称为”的人们称为“东蒙”,这不但是有籍可稽、学者考证,还有民俗印证、考古发现证明的。


参考文献:

【1】杨万选:《贵州苗族考》第9页,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鸟居龙藏:《苗族调査报吿》第14页,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297-307页,青岛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4】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120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88-89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6】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11-112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7】洞庭西子·苗青:《苗族文学论稿》第289-290页,现代出版社,2015年版。


编辑:网站管理员【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上一篇:苗族关于涿鹿大战的心史记载
下一篇:文明启步
版权所有:贵州省苗学会 [www.gzsmxh.cn]
办公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民族大学北校区行政楼11-20室
网站投稿邮箱:gzsmxh1988@163.com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2008575号-1
技术支持:贵州狼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