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苗学会网站(www.gzsmxh.cn) 网站投稿邮箱:2114621977@qq.com
 
贵州省苗学会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究>> 正文
苗学先驱(三)
《探考伏羲》三十四
作者:石朝江 编辑:李韵冰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21-04-02 浏览量:2121


杨汉先(19131998,苗族,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1934年历任贵州威宁石门坎光华小学校长,1938年成都华西协和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历任成都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四川省博物馆工作员,贵阳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工作员,云南昭通县明威中学及女子师范学校历史、英语教师、总务主任,贵州大学文科研究所教师。19505任贵阳师范学院讲师。1950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07月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参加筹建贵州民族学院并任首任院长。1959年至1966年任贵州大学副校长兼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1963年起连任政协贵州省第35届委员会副主席。第13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

除了政治上的贡献之外,杨汉先也是一名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学术影响的苗族本土民族学家,他的民族学研究成果以论文为主。撰写有《苗族述略》、《川南八十家苗民人口调查》、《大花苗歌谣种类》、《大花苗名称来源》、《大花苗移入乌撒传说考》、《大花苗的氏族》、《黔西苗族调查报告》、《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史传说》、《基督教循道公会在威宁苗族地区传教始末》、《基督教在滇黔川交境一带苗族地区史略》等民族学论述,对贵州民族学研究事业、对苗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杨汉先与梁聚五、石启贵被誉为民国时期的苗学三杰。梁聚五先生的著述已经张兆和、李廷贵搜集整理,主编出版《梁聚五文集》(上、下);石启贵先生的著述已经石建中、麻树兰、石美群等搜集整理,由苗族著名学者伍新福先生担任主编,出版了《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杨汉先先生的著述,香港的张兆和先生已经进行了抢救性搜集,前几年,张兆和先生还从香港专门给我打来电话,要我帮他找到杨汉先先生的夫人,请老夫人写下了同意出版《杨汉先文集》的委托书,但不知是何因,张兆和先生搜集整理的《杨汉先文集》至今还未见公开出版。

在这里,我主要介绍杨汉先先生的一篇苗族研究论文和一篇苗族调查报告。

一篇苗族古史研究论文——《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史传说》。

《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史传说》登载在《贵州民族研究》1980年第1期,收入胡启望、李廷贵主编的《苗族研究论丛》,1988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文章标题虽然有传说二字,实际上是一篇结合苗族的心史记载,研究考证苗族的古代史、迁徙史的一篇学术研究论文。文章标题虽然是威宁县,但作者在引言中说明:“所探索的是滇东北、黔西北一带苗族的古代史。”[1]

本研究论文作者共谈了十个问题:一、威宁县苗族古史传说提要,二、苗族对彝族大奴隶主的传说,三、苗族古史传说的意义,四、苗族最早的居地,五、苗族初步的迁徙,六、渡过浑水河,七、迁居大平原,八、往西南迁徙,九、苗族迁徙乌撒部,十、结语。

一看作者研究的十大问题,就知道这是一篇高质量的苗族史研究论文。篇幅所限,我们只选择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介绍给读者。

在第一个问题“威宁县苗族古史传说提要”中,杨汉先先生列举了苗族传说中主世老领导时期,则戛老领导时期,高杜觉地奥与连地吾二人领导时期,格资元老及元觉毕考二人领导时期,客母元老与元觉毕考二人领导时期,开元元老领导时期,格蚩元老、开元元老、干骚毛比三人领导时期等。可见苗族传说记忆中,多数时期是两个人或三个人领导。其中的格蚩元老据说是蚩尤,所以杨先生专门写了“格蚩元老事略”。

杨汉先先生说:“格蚩元老领导时,住在底玉帮大平原,是玉帮河大转弯的地方。这里土地十分肥沃,能产稻、甘蔗、棉花。在此地,格蚩元老修建高屋瓦房住居,子孙繁衍众多……开元福自老由日没方向及北风方向来攻打格蚩元老,战场在印帮河旁岔口关的大坝,经战斗敌人败北,但敌人心不甘,不久又从平原底绕边来攻。由于敌人兵多,格蚩元老不能胜,便率子孙逃到力城。”[2]

这段传说可以看出,格蚩元老领导时住在底玉帮大平原,玉帮河显然就是黄河,开元福自老由日没方向来攻打格蚩元老,就是黄帝从日落的西边方向来攻打蚩尤。经战斗敌人败北,开元福自老先败后胜,这与史籍记载黄帝先是“九战九不胜”是相吻合的。

在第三个问题“苗族古史传说的意义”中,杨汉先先生说:“我们知道人类是有其发展的历史的,人类还没有文字之前,就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有了文字之后,就用文字把历史记录下来传之后代,这是人们所共知的。但有文字之前,历史是怎样传给后代的呢?那只是口述、耳闻和头脑记的方法了。我们在苗族社会中所看到的情况,完全证明了这一点。没有文字的民族都是这样把本民族的历史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当然,这种方法比用文字记录下来差得很远,有时候会失落部分,有时候会颠倒顺序,甚至有时候还会传错了事实。但我们也应该知道,历史事件的基本实情还是被保存下来的。例如中国的历史,可靠的部份是殷代盘庚迁殷开始,是用文字写下的。盘庚迁殷以前大半是后人根据传说记下来的,但是经过以后考古的证明,这些传说历史并非全不可信。[3]

杨汉先先生的这段表述非常精彩,他是要告诉我们,从事史学研究一定要注意有史籍可稽,有民族的心史记载、有民俗印证,最后还要有考古学资料的证明。我们将中华民族可考的历史源头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东蒙”与“西羌”,就是运用四重研究法而得出来的。

在第六个问题“渡过浑水河”中,杨汉先先生说:“关于浑水河,苗族史歌或故事有各种各样的形容,有说河水色污不洁,有说河水灰污多泥沙,又有说的河水色如黄泥不清洁。总而言之此水含有泥沙,故名浑水。要渡过浑水河颇不容易,初时驱使猪狗去渡,因河宽而大未能成功,后用水牛试渡便成功了。又说河水两岸都有树林,林中生有粗藤,渡浑水河是用又粗又长的藤索相结,拴在水牛角上,青年人骑牛游渡后,把藤索拴在对岸树上,老幼扶藤索渡过了河。可见浑水河一事,给苗族很深的印象,一直传给子子孙孙,多少代人还知道此事……所谓渡浑水河就是渡黄河。”[4]

在第十个问题“结语”中,杨汉先先生说:“从传说中可以看出一个线索,苗族最早是居住在我国黄河流域,然后渡过浑水河,逐步向南和东南迁徙。大约到了长江中游一带,然后又向南迁徙,最后就进入了我国的西南山区。从传说的开始到今天,究竟已经多少年代,固然不易得知,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决非几百年的事,而是几千年的事了。研究苗族的历史传说,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至理名言,更加激发我们热爱祖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5]

这就不难看出,《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史传说》确实是一篇高质量高水平的苗族史研究论文。

一篇苗族调查报告——《黔西苗族调查报告》。

杨汉先先生1947年调查撰写的《黔西苗族调查报告》一文,2009年由贵州大学出版社收入“国际视野中的贵州人类学”第一辑,编入《贵州苗族考》一书中,是从“五之堂”所收藏的杨氏手稿直接整理录入,也就是说,杨汉先先生的《黔西苗族调查报告》系第一次面世。应该说,贵州大学出版社做了一件好事。

《黔西苗族调查报告》约10万字,由绪论、调查资料、比较研究、结论提要四个部分组成,是一份非常难得的20世纪40年代川黔滇方言苗族的调查报告,虽然题目冠以黔西二字,实际是川黔滇西部方言的苗族调查报告。

西部方言苗族支系繁多,杨汉先先生调查了坝苗、水西苗、牛角苗、白苗、长角苗、箐苗、大花苗、平坝青苗、安顺青苗、补龙苗、盘头青苗、郎岱青苗、黑苗等的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名称、姓氏、婚姻、分布区域、民族环境、内外部关系、历史传说、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等多方面,都尽可能的作了如实的调查和记录。这是由苗族学者承担的20世纪40年代川黔滇方言苗族的实地调查报告,是非常非常有历史价值的。

比如,杨汉先先生在调查水西苗时写到:“水西苗之自称有二:一为在本集团内用者曰hmong nai nai含有地理意义。至于对外自称则曰hmong anchi,或简称曰anchi,汉译之即水西苗也……水西苗分布于黔西、大定、织金、安顺、平坝、普定、郎岱及水城等县。人口密度当推普定、织金、平坝及纳雍四县交界处。分布区域横直约三百里,多聚寨而居,人口约三万左右。又据普定水西苗述者,此族亦有居于广西北部,其分布如何则不详。”[6]

杨汉先先生写到:


人死开路,官寨长角苗王姓鬼师述人死开路语曰:阎王放下一付药,药从天上掉下来,掉下来落在路坎上,又从路坎上落到房上来,药从房上落到你的身上,来害得你就生起毛病了,病生得老实沉重,你的身体不能担当,一天一天重得更厉害,你今天担不起病死去,所以我才来开路,开路指点你回东部老家去。我要拿个公鸡来,公鸡拿来开你路,你要跟着公鸡去,他会指路给你走。[7]


值得一提的是,杨汉先在调查安顺青苗时,记录了苗族巫师在操度其亡灵回东部老家时,直接唱到了伏羲和女娲。


是谁帮你开天?是女娲(青苗语为ku gmangi)帮你开天。是谁帮你造地?是女娲帮你造地。女娲造天天亮,女娲造地地好……是谁为你做天做地好?是女娲的哥哥(青苗语为netuliciang),为你做天做地好。是谁为你做天做地平?是女娲的哥哥为你做天做地平。是谁为你撒花撒种?是女娲的哥哥为你撒花撒种……那迷!(死者)你听啊,现在对你讲,你要明了生你的父母的苦情,你父母生你甚是苦,生你出来抱在手,生你养你抱在怀,三日生你不像人,三日五日把你放手中,你母双手是你床,你母双手是你椅,你母身上常背你,你母奶子是你饭,你要长成不容易,生你养你到今天,你也长成变个人,今天又要送你去……[8]


如前所述,苗族一直崇拜伏羲和女娲,西部方言苗族直接把洪水故事中的患难兄妹称为伏羲和女娲。并经权威专家考证,中国史籍记载之伏羲和女娲,是根据苗族的创世史诗《洪水故事与兄妹结婚》而纪之为书的。

杨汉先先生写到:


著者并在坝苗中一有趣之黄水故事。安顺西门外小营盘坝苗鬼师熊德安君述:当初苗族在黄水那边住,敌人来打他们,他们想逃到这边来,就叫两个人去看黄水结冰了没有?两人回来报说,黄水没有结冰,于是首领把他们杀了。敌人来了,又叫两个人去看黄水结冰没有,他们去看黄水没有结冰,回来从实报告,于是又被首领杀了。敌人来得更近了,第三次又叫两个人去看黄水结冰没有,这两个人因见前两次去看黄水的人都被杀了,心中害怕彼此商量,不管黄水结冰不结冰,总回去报告说结冰了,致免遭杀。这两个人去看时黄水确未结冰,心中害怕,回来报谎说黄水结冰了。领袖听了便带着苗众向黄水中逃,但到达水边时,说来也奇怪,水却真的结冰了。这样苗众才得从黄水上踏过来,敌人追赶不上,因此苗众才逃出来,但逃来的,今天住在这里的是余生的人了……黄水故事除坝苗外,大花苗与黑苗亦有。”[9]


我们关心的不是被派去看黄水结冰的人是否被首领杀了,而是关心苗族历史上曾经渡过黄河往南方迁徙的历史史实。

杨汉先先生在最后“结论提要”中写到:


根据所有十三种苗自述其历史之时代考究,知大多数苗在有明以前已居黔西地。如以其入黔西年代之不同者分类而比较之,则明以前已居黔西者占53.75%,已占各种不同之大半数……总结之,黔西苗族之移来也,以可靠之传说考证,其最早者当在唐以前,及至元明逐为苗族大量移入黔西之时代。而苗族入黔西也多自川南黔北来……至于苗族小集团之繁多者,实由历史战事之影响所至……因为黔西苗族经若干次分化与迁徙,故其文化极为复杂。今日如欲研究其文化,必须明了其过去历史,再将目前所有各个小集团之苗,作一假设之归类合并以研究之,始能奏效也。[10]


通读杨汉先先生10余万字的《黔西苗族调查报告》,深深感觉到一个苗族老知识分子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和担当精神。他的治学态度、研究成果、人格魅力等,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本文完稿后,我才上网得知,《杨汉先文集》已由李文汉主编,2016年已由云南民族出社出版。没有拜读到《杨汉先文集》,只选择其中的一篇研究论文和一篇调查报告介绍,即便是这样,都是很精彩的。不是笔者解读得精彩,而是作者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写得十分精彩。

梁聚五、石启贵和杨汉先,三位典型的苗族第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是现当代苗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者。要研究苗学即苗族,就要从读他们的著作开始。

 

参考文献

[1]胡启望、李廷贵编:《苗族研究论丛》,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95页,。

[2]胡启望、李廷贵编:《苗族研究论丛》,100页。

[3]胡启望、李廷贵编:《苗族研究论丛》,103页。

[4]胡启望、李廷贵编:《苗族研究论丛》,第105页。

[5]胡启望、李廷贵编:《苗族研究论丛》,第110页。

[6]杨万选等著:《贵州苗族考》,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82-84页。

[7]杨万选等著:《贵州苗族考》,第99页。

[8]杨万选等著:《贵州苗族考》,第108-109页。

[9]杨万选等著:《贵州苗族考》,第158页。

[10]杨万选等著:《贵州苗族考》,第174175页。





编辑:网站管理员【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上一篇:苗学学科(二)
下一篇:苗族五次迁徙波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www.gzsmxh.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贵州省苗学会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民族大学老校区六号教学楼211室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2008575号-1
网站投稿邮箱:2114621977@qq.com
技术支持:贵州狼邦科技有限公司